13-10-01 3/3【林前12:23-24身上肢体,我们看为不体面的,越发给它加上体面。不俊美的,越发得着俊美。我们俊美的肢体,自然用不着装饰。但神配搭这身子,把加倍的体面给那有缺欠的肢体。】人的配搭,都是重看那体面的,重用那俊美的,结果就会强、弱、美、丑,分门别类。在教会中,人往往关注那杰出的肢体,但神所特别关怀的,却是那些被人轻忽的,不体面的越发给他加上体面,不俊美的,越发得着俊美,把加倍的体面给,那有缺欠的肢体。人的光景与神的心意相差何远。我们应当学习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以神的看法为看法。 13-10-02 1/6【林前12:25免得身上分门别类。总要肢体彼此相顾。】这里暗示教会分门别类的主要原因,乃在于人喜欢按外貌待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杰出的人物身上,在照顾上有差别待遇,因此引起分裂。彼此相顾:意指对不同的肢体都给予相同的尊重和照顾。(延伸)信徒应当断然弃绝分门别类,因为神的旨意乃是在身体里不可分门别类。在天上,教会是不可分的,她永远是一。但在地上,教会的合一却能受到侵害。就她属天的生命说,这身体是人侵犯不得的;但就地上的功用说,可悲的是,她不仅能被人摸着,甚至被肢解。 13-10-03 2/6【林前12:25免得身上分门别类。总要肢体彼此相顾。】分门别类也包括个人主义。许多人生活的原则,不是身体,而是个人。别人的负担与感觉,好像都与他无关;不能和别人一同在神面前作。这就是个人的原则,不是身体的原则。有时,个人主义也会从一个人的个人主义,发展为几个人的个人主义。在教会中,结成几个人的小圈子,只能和他们同心相爱,和别人就格格不入。 13-10-04 3/6【林前12:25免得身上分门别类。总要肢体彼此相顾。】没有一个个人的进步,不与身体发生关系的。比方吃饭是口吃,但却是为整个人吃。一个肢体有所动作,就是一个人有所动作。一个肢体所有的工作、行为,都与全身发生关系,所以必须彼此相顾。你不能独立,以为与别的肢体无关。眼瞎,就是人瞎了。你一个人的退后、失败,就是全人的退后、失败。我们应当肯孤单的跟从主,同时也当顾到弟兄姊妹的进退。 13-10-05 4/6【林前12:25免得身上分门别类。总要肢体彼此相顾。】看见基督身体的人,有身体感觉的人,对于任何分门别类的事,任何把神的儿女分开的事,他一作,里头就过不去。因为他爱一切属乎神的人,所以他不能把神的儿女分开。在身体上,爱是自然的事;在身体上,分门别类是顶不自然的事。好像一个人有两只手,不管这一只手能举出多少理由,说那一只手多么不好,总没有法子把那只手分开;分开是不可能的事。 13-10-06 5/6【林前12:25免得身上分门别类。总要肢体彼此相顾。】分门别类就是建立宗派;也许有人以为自己是一个脱离宗派的人,也就以为自己很懂得基督的身体。看见基督身体的人,一定脱离宗派;但并不能说,因为脱离了宗派,所以就看见基督的身体。有许多人,表面上脱离了一个宗派,却为自己又建立了另一类型的宗派;他的脱离宗派,不过是表现自己的“特殊”,并没有看见所有的肢体都是我们的弟兄,都是可爱的。所以,一切宗派的精神,一切分门别类的态度,一切在外面与神的儿女分开的举动,一切在里面与神的儿女分开的意念,都是没有看见基督身体的表现。 13-10-07 6/6【林前12:25免得身上分门别类。总要肢体彼此相顾。】今天有些基督教团体,虽然没有宗派之名,但其宗派精神,比起其它的宗派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国内教会有关三自与家庭的讨论本身也是分门别类的一种表现。巴不得国内教会能剔除纷争和偏见,彼此相顾,体贴神的心意。 13-10-08 1/4【林前12:26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这是指肢体之间感同身受;一个肢体受痛苦,全身就自然觉得痛苦,任何没有同样感受的肢体,就表示和身体脱节,或‘神经’被阻断了。相反的,若是因别的肢体得荣耀,而有了嫉妒的感觉,便表示彼此不是同属一个身体,也就是分门别类了。 13-10-09 13-10-10 13-10-12 1/2【林前12:27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注解)本节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一面用来作为12~26节身体和肢体关系的结语,另一面用来作为28~31节教会中各种恩赐的序言。‘你们’指哥林多教会;‘基督的身子’原用来表征宇宙教会,但因地方教会的性质与宇宙教会并无差异,可视为宇宙教会的雏形,故基督身体的比喻,也可适用于地方教会。‘各自’指个别的信徒;‘作肢体’意指每一个信徒在教会中都有不同的恩赐、职事与功用。 13-10-13 2/2【林前12:27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延伸)我们是“各自作肢体”,肢体和细胞不同。细胞,少了一个也无关紧要;但是肢体就不能缺少一个。可惜有许多基督徒的情形,像身体上的细胞,不像肢体。他在基督的身体上没有专一的用处,没有尽他所当尽的本分。不把生命供应基督的身体,就叫基督的身体受亏损。本节经文说出,我们信徒在生命和灵性上是合一的;在恩赐和功用上是不同的。我们在教会中,一面要竭力保守灵里的合一(弗四3),一面也要照着各个肢体的功用,各尽其职(弗四12,16)。 13-10-14 1/3【林前12:28神在教会所设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师。其次是行异能的。再次是得恩赐医病的。帮助人的。治理事的。说方言的。】(注解1/2)教会中一切职分的来源乃是出于神,是神设立各种人和事,将各样的恩赐和功用赏赐给人,使他们能完成所托付的职司。使徒指具有圣灵的能力,奉神呼召,被差遣到处传扬福音,并建立新教会的人;先知指有圣灵的感动,能宣讲神的启示和信息,以造就、安慰、劝勉信徒的人;教师指具有知识的言语,能教导信徒使其认识圣经真理的人。 13-10-15 2/3【林前12:28神在教会所设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师。其次是行异能的。再次是得恩赐医病的。帮助人的。治理事的。说方言的。】(注解2/2)行异能的指具有神奇的能力,能施行超自然神迹奇事的人;得恩赐医病的指具有超自然医治的能力,能凭借按手祷告使病人不药而愈的人。帮助人的指具有爱心,能甘心乐意地,尽力帮助并供给别人的需要的人;治理事的指具有忠心与见识,能条理分明,处理教会中的事务,服事全体会众的人;说方言的指具有圣灵所赐的口才,能未经语言的学习过程而说起别国的话的人。 13-10-16 3/3【林前12:28神在教会所设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师。其次是行异能的。再次是得恩赐医病的。帮助人的。治理事的。说方言的。】(延伸)基督的教会,乃是神运行(6节)、安排(18节)、配搭(24节)和设立的(28节)。所以凡有人努力,人安排,人配搭,人设立的地方,都是证明那里缺少教会的实际。“第一”、“第二”、“其次”、“再次”,说出在基督的教会中,若按恩赐说,也是明显有等次的。但这等次并非人安排的,乃是“神…设立的”。这里把说方言的恩赐排在最末后,由此可见,方言的恩赐在圣经中不但不占重要的地位,反倒比其它恩赐为小。 13-10-17 1/2【林前12:29-30岂都是使徒吗?岂都是先知吗?岂都是教师吗?岂都是行异能的吗?岂都是得恩赐医病的吗?岂都是说方言的吗?岂都是翻方言的吗?】保罗有意借着这些问话,要改正哥林多信徒对属灵恩赐的错误观念。对于我们现代的教会,也可以用保罗的这句问话来问问自己。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不是的”答案,也由此可见灵恩派的人盲目地集体追求说方言,甚至勉强信徒操练说方言是错误的。 13-10-18 2/2【林前12:29-30岂都是使徒吗?岂都是先知吗?岂都是教师吗?岂都是行异能的吗?岂都是得恩赐医病的吗?岂都是说方言的吗?岂都是翻方言的吗?】神在教会中所设立的,有各种不同恩赐,有使徒、教师、帮助人的、治理事的…各种各样的合在一起,才是教会。但有许多弟兄,就是欢喜一种工作。有的弟兄,就是以为他那一种的工作最要紧,不肯让别的恩赐,有机会发挥他的恩赐。教会一在工作上,对任何弟兄姊妹加予限制,就不是教会,而是宗派。因为你不给他机会事奉,他就要另外寻找出路。 13-10-19 【林前12:31你们要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赐,我现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们。】(注解)那更大的恩赐指比28节的第一、第二还要大。最妙的道不是指道理,而是指道路。(应用)圣经并不鼓励我们追求“说方言”(参30节),而是鼓励我们追求那最大的恩赐,就是“爱”(参林前13:1)。由此节,也将引出接下来“更大、更妙”的内容。 2013-10-20 1/4【林前13:1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注解)万人的方言,指地上人间各国的语言,而不是指没有意义的舌音;天使的话语,指天使才会说,不是人所能说的,也有人认为这里指的是舌音。保罗在这里并不是说我们真的能说天使的话语,乃是用夸饰语法表示即使我们‘若能’说天使的话语,这般无人能及的恩赐,仍然会有无用的时候。“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鸣的锣,响的钹’发出声音却没有生命;这是说方言的真实写照。 2013-10-21 2/4【林前13:1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延伸)教会的功用在于恩赐,教会的本质却在于爱。若没有爱为根基、为本质,恩赐越运用,教会的难处越增加。所以当使徒在12章讲到属灵的恩赐,14章讲到恩赐的运用,其间必须插上一段,讲到爱乃是‘更大的恩赐’,爱乃是运用恩赐‘最妙的道路’(参林前12:31)。 2013-10-22 3/4【林前13:1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延伸)恩赐是神给人的本事和才干,爱却是神的本质和生命。哥林多信徒最大的错误,是以说方言为衡量一个人的属灵生命,而不以他在实际生活上表现的爱心作标准。属灵的恩赐对教会原是有益处和必需的,然而若没有爱的管辖,一切的恩赐都毫无价值。 2013-10-23 4/4【林前13:1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延伸)爱赋与恩赐、才干的价值。富有口才和语言天才的人,虽然能说动听的话,也能说各种不同的语言,但若不是出于爱,便如鸣的锣、响的钹一样,没有甚么价值。所以我们要时刻在爱中说真理的话(参弗4:15)。 2013-10-24 1/5【林前13:2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注解)先知讲道之能,指有讲道的恩赐,能为神说话,将神的自己和有关神的事传讲给人。各样的奥秘,指神深奥的事(参林前2:10);各样的知识,指属世和属灵的知识。这里也是用夸张的语调表示即使一个人拥有无穷的知识,仍有算不得什么。全备的信,指无所不能的信心(参太17:20);能够移山,指能够排除巨大如山的困难。 2013-10-25 2/5【林前13:2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注解)“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甚么,”在基督徒中间,任何人若俱备前述三种才干:(1)先知讲道之能;(2)真理知识丰富;(3)全备的信心;便会认为是属灵伟人,而受众人的尊崇。但保罗说,若没有爱,即使拥有这三种才干也算不得什么,意思是在神面前丝毫没有价值。 2013-10-26 3/5【林前13:2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延伸)人所看重的,神却不看重;神所看重的,属肉、属世的信徒却相当看重。求主给我们正确的眼光,能按神的看法来看待一切的人事物。而且我们要明白:恩赐、才干和信心并不就是“爱”;没有爱的人可以表现出非常属灵的外表,但却缺少属灵的实际内容。我们千万不要凭外表来判断属灵的事,而要凭爱、凭实际内容来判断。 2013-10-27 4/5【林前13:2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延伸)爱不是别的,正是那一位爱之神具体的出现——丰满的基督(参约壹4:8)。所以基督乃是运用恩赐的惟一途径,基督乃是一切恩赐的实际;无论是话语的职事──万人的方言、天使的话语(1节)、先知讲道,或是属灵的认识──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或是全备的信心,或是最好的行为──将所有的赒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3节),若没有基督作内容、作实际,仍是全然虚空──算不得什么。丰满的基督,乃是一切的价值! 2013-10-28 5/5【林前13:2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延伸)有人说,若把本章里面所有的“爱”字,都用“基督”一词来代替,然后诵读全章经文,则全段的意义就更加清楚。大家不妨一试。 2013-10-29 1/3【林前13:3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注解)赒济穷人,指物质的舍弃,但动机不一定是出于爱人如己,也许是出于虚荣心,以吸引人的注意,博得人的称赞。舍己身,即牺牲自己;叫人焚烧,原文与“为要自夸”相近,故有谓为着虚荣而舍命。保罗在本节的意思是说,物质的舍弃,甚至牺牲自己,这类崇高的品德表现,并不就等于“爱”。若非出于爱的动机,并不能加增我在神面前的益处。 2013-10-30 2/3【林前13:3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延伸)本节经文清楚点明,人的善行与神的爱乃是两回事。神的爱里必有善行,但人的善行并不一定出于神的爱。我们若追求神的爱,自然会有善行;我们若只追求善行,那最多不过和没有得救的道德君子一样,在神面前并无属灵价值。因为博爱精神和殉道精神并不一定是爱,惟独神自己才是爱的源头。施舍与舍己,往往会加增“我”的成分;只有出于爱的施舍与舍己,才会加增“主”的成分。 2013-10-31 3/3【林前13:3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延伸)1~3节给我们看见,不论我会说什么,知道什么,能作什么,肯舍什么,若没有爱,就都无用,与人仍旧无益,与己仍是算不得什么。1~3节的经文也给我们看见,今日基督教的三大派别,他们各有所宗:灵恩派重视说方言的恩赐,基要派重视道理、知识和信心,社会福音派重视舍己助人,然而若没有爱,全是虚空无益。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神州团契 ╋(始于2006)
GMT+8, 2025-9-21 04:12 , Processed in 0.05594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