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国圣诗(American Hymnody) 美国圣诗起源于殖民者和新移民带来的韵文诗篇,论到美国本身的圣诗创作,则迟至18世纪才真正开始,严格来说,是源自黑人灵歌及主日学诗歌,后以福音诗歌为代表,及至20世纪发展为多元化,且影响全球基督教诗歌。美国各宗派的教会基于不同的神学观点、崇拜仪式、圣诗传统、文化背景和经济状况,各自修订属于自己宗派的圣诗集。 民歌圣诗(Folk Hymnody) 18世纪在美国新英格兰浸信会信徒中出现一种用简单的、民歌曲调歌唱的圣诗。信徒用自己创作的或父辈传授的调子,配上歌词表达他们纯朴的信仰。这类民歌圣诗,调子多半采用七声大音阶、五声音阶或自然小音阶。许多美国南方民歌圣诗一直流传到今天,为大家所熟悉的有:奇异恩典,万福泉源,教会与家接连,信徒齐来向主奉献。 营幕诗歌 (Camp-Meeting Hymnody) 1800年肯德基洲掀起「把福音送到人口稀少的乡村和边远地区」运动,为着响应这种「营幕聚会」,营幕诗歌开始盛行,诗歌以个人悔改得救为主,也提及死后审判。营幕圣诗简单而悦耳,多以副歌突出主题。华人圣诗集多有求復興众人、我何等爱耶稣这两首脍炙人口的营幕圣诗。这时期重要的诗歌集是Village Hymns (1824) ,Zion’s Harp (1824- ) ,The Christian Lyre (1831) ,The Juvenile Psalmist (The Child’s Introduction to Sacred Music, 1829) ;象形乐谱 (Shape-Note Tune Book) Kentucky Harmony (1816), Missouri Harmony (1820), Southern Harmony (1835), The Sacred Harp (1844) 也是这时期重要的出版。 黑人灵歌(Negro Spirituals) 在18世纪末及19世纪初,黑人在美国南方盛行营会。各地黑奴因被交換,也因着受基督教的影响而团结一致,自然地传播他们耳熟能详的圣诗。他们的第一本圣诗集名为Slave Songs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黑人灵歌保有他们固有的旋律和节奏,将非洲启应式的民歌加入新词。已译成中文的有:到山岭上去传扬,主啊!我愿作袮门徒,你曾否见我主? 福音圣诗(Gospel Hymnody) 福音圣诗源自民歌圣诗,借着城市复兴运动应运而生,由布道家Dwight L. Moody和Ira D. Sanky推介而广传于世。福音圣诗无固定形式,内容以向青年人传福音为目的,分享主观经历,感情丰富;往往仅一个主题,在副歌中反复强调。代表作家为:Philip P.Bliss (1838-1876)-歌颂救赎主,我心灵得安宁;Fanny J. Crosby (1820-1915)-荣耀归于真神,赞美耶稣,请向我述说主耶稣,十架为我荣耀,主救赎大恩,祂藏我灵,有福确据,一生引导,安居主怀;Ira D. Sanky(1840-1908)-求主进入我心;William J. Kirkpatrick (1838-1921)-信靠耶稣真是甜蜜,领我到髑髅地,祂藏我灵,主!我愿像袮,为城市祈祷;James McGranahan (1840-1907)-歌颂救赎主,我知所信的是谁,当一心信靠真神。 主日学诗歌(Sunday-School Hymnody) 主日学起源于18世纪末英国,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后,主日学由循道会引进美国。1824年美国主日学联会成立,专业人员开始编写主日学教材,包括圣诗的词曲。在创作主日学诗歌方面有特殊贡献的人是William B. Bradbury (1816-1868) ,他的创作为华人教会所熟悉的不计其数,如:奇妙圣经,我罪极重,耶稣爱我,坚固磐石,恳求善牧导我前行,祷告良辰,天父领我。另外一位是Robert S. Lowry (1826-1899) ,我们对他的创作主复活,我时刻需要袮,一生引导都不会陌生。 敬拜赞美诗歌(Praise and Worship Music) 40年代,布道家Billy Graham (1918- ) 邀请流行歌唱家在布道会上演唱,他的音乐同工Cliff Burton Barrows (1923- ) 在布道会上也选用接近流行音乐风格的福音诗歌和短歌。50至70年代影响福音派基督徒至深的作曲家John W. Peterson (1921–2006) ,模仿好莱坞电影歌曲风格创作诗歌,一生创作超越1000首诗歌和35部清唱剧。60年代William J. Gaither (1936) 和其妻Gloria Gaither (1942- ) 用乡村音乐和西部音乐风格写福音诗歌,并在全国巡回表演,受到各地听众的热烈欢迎。逐渐的,这类原属于共晓时期(1600-1910,Common Practice Period)的流行乐风盛行开来,部分作曲家也用流行曲的节奏和风格为圣诗或短歌谱曲。这种音乐形式和它所引起的崇拜风格,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崇拜方式—敬拜赞美(Praise and Worship)。 灵恩运动及敬拜赞美几乎同时发生在60年代,当时许多人觉得传统崇拜形式缺乏感染力,遂兴起一种不拘礼节和不拘形式的崇拜方式。这种新的敬拜目的,乃是要恢复从前五旬节教派的崇拜方式。因此,一种旋律简单、易学、中央音域,重复性、熟悉的和弦进行、节奏活泼、令人兴奋、满足情绪、容易带入崇拜中或进入属灵境界,以流行风格写成的短歌应运而生,有些教会甚至主张用短歌取代圣诗,此类流行风短歌称为敬拜与赞美音乐 (Praise and Worship Music) 。负责带领聚会的是崇拜组(Worship team):除了钢琴之外,也使用电子合成器、吉他、敲击乐器、鼓、铃鼓等。而且,除了领唱者之外,尚有两、三位伴唱者。 敬拜赞美诗歌的特征在于比较抒情,不拘泥于形式,不时表达人与神之间的亲密关系;多以「袮」和「我」取代「上帝」和「我们」,「我渴慕袮」、「求袮使我饥饿得饱足」,「我空虚但袮的爱永不止息」,「主!开我眼睛」,「主!我要见袮」,「我们高举双手」,「我们跳舞」,「我们颂扬」;我们可从中发现歌词比较鼓励以肢体动作来配合唱颂,也多以友好、主观性、主导性、肢体等隐喻性语言来表达,强调个人与神的会遇(personal encounter)是超越人理性上的了解。他们的歌词刻意使用形象化字眼,如「捆绑」与「自由」、「生命」与「死亡」、「爱情」、「力量」和「牺牲」,是为了激发敬拜者的情绪能伴随着敬拜的进行而自然起伏,以此来在敬拜中感受神的临场、促进人与神建立密切的关系。当今,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敬拜赞美诗歌出版,如:Maranatha! Music,Integrity Music,Vineyard Music等等。 敬拜赞美的诗歌,多以清新可喜的风格表达,虽深受大众的喜爱与接纳,但却带来崇拜学立场、神学立场、艺术价值等方面之争议。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神州团契 ╋(始于2006)
GMT+8, 2025-7-15 07:08 , Processed in 0.05445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