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州团契 ╋

 找回密码
 注册 | 加入团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基督教圣诗简史

2012-5-23 17:27| 发布者: Q蛋| 查看: 21498| 评论: 0|原作者: 黄婉娴(博士)|来自: 圣乐良友(2008年第二版)

摘要: 基督徒唱颂圣诗已是信仰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圣诗能帮助我们表达信仰的情感与意念;向神—我们虔诚敬拜,也藉圣诗祷告而与神有密切的契通,向人—我们宣扬福音,向自己—信心得以坚固,并学习基本的真理。 好的圣 ...

      上一期,我们一同乘上16世纪宗教改革的浪潮,从德国起始,分三条路线展开,到法国、瑞士和英国走了一回,认识宗教改革时期兴起的德国赞美诗(The Chorale)和韵文诗篇(The Metrical Psalm),了解这些诗歌的起源、发展,以及对17-20世纪教会圣诗的影响。这一期,我们将启程到英国和美国,探索英国圣诗在宗教改革影响下的演变与发展,以及起步较迟却发展迅速,贡献良多且普及化的美国圣诗。

   (一)英国圣诗(British Hymnody)
      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英国教会发展了两条路线,一是主张中庸保守,保留旧约诗篇的圣公宗。各堂会以1550年版、內附原拉丁曲谱及旋律的英文公祷书唱颂,但因其音律不能完全符合英文的抑扬顿挫,为此改而采用英国通行的曲调、散文、诗篇以及经文,因而产生了安立甘式圣咏(Anglican Chant)。另一条路线是与国教分离的独立宗,他们完全推翻天主教的崇拜形式,以至于在宗教改革的兩百年间,崇拜时完全不使用圣诗。有些教会则写作韵文诗篇并以此来颂赞;宗教改革后的第一本《韵文诗篇》,就是由英国教会产生的,由此之后产生了很多不同韵文诗篇的翻译本。
      清教徒在17世纪影响了英国教会将近17年之久,他们长期以来偏重于使用韵文诗篇,因而导致英国圣诗在18世纪以前发展非常缓慢。因为,在《日內瓦诗篇集》(Genevan Psalter)的影响下,英国人热衷于韵文诗篇,德国圣诗则无人问津。16和17世纪期间,比较重要的圣诗先锋有George Wither(1588-1667)、George Herbert(1593-1633)、Richard Baxter(1615-1691)、John Milton(1608-1674)、John Bunyan(1628-1688)、Thomas Ken(1637-1711)和Benjamin Keach(1640-1704)等人,历经他们的努力创作,圣诗渐见规模,17世纪韵文诗篇才逐渐式微。
      英国圣诗之父Isaac Watts(1674-1748),是一位由韵文诗篇转到近代圣诗的过度人物。他推动圣诗的改革,从而带来敬拜的更新,更促成了教会的复兴。他认为信徒必须明白圣诗词意,为此,他以当时普及而流行的文学来改写韵文诗篇,较多使用单音节词和简单乐律。他也为诗篇赋予新约的神学意义,使信徒对耶稣的救赎有更深体会。他的创作不局限于经文,他擅长于将会众的信仰经历纳入其创作中,因此广为各教派吟唱。他一生写作六百多首圣诗,为我们熟悉的有:颂赞父神伟大权力、千古保障、善牧慈恩、普世欢腾、痛哉!主血倾流、奇妙十架、救主权能、若我能拥有全世界。
      对英国圣诗大有贡献的还有卫斯理兄弟,他们借着圣诗有效的传扬福音,且带动全英国教会的大复兴。哥哥John Wesley(1703-1791)擅长讲道和组织事工,是布道家。弟弟Charles Wesley(1708-1788)擅长诗歌写作,他的诗歌真诚感人,能用来引人归主,内容多以教义为题材,教诲为目的;意译诗篇时加入个人思想、侧重经历、韵律创新、简单流畅。他一生写作六千五百多首,被誉为基督教圣诗巨匠。华人教会常唱诵的有:主爱超越、我们渴望的耶稣、听啊!天使高声唱、基督今复活、乐哉!救主为王、救主升天、耶稣乘着云彩降临、奇异的爱、奉主圣名跑、基督精兵奋起。
      18世纪中叶的主要流派 - 福音派圣诗,其代表作家有George Whitefield (1714-1770) 、Thomas Olivers (1725-1799) 和Edward Perronet (1726-1792) 。其他具代表性圣诗作者有John Newton (1725-1807) 、William Cowper (1731-1800) 和John Fawcett (1740-1817) 。18世纪末开始,浪漫主义精神进入音乐界,基督教音乐从此喪失了其作为主流音乐的地位。上帝或宗教主题不再居於音乐中的主体性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人的情感、和声的色彩和強烈对比的音乐。这时期的圣诗较重视诗歌的文学价值。具浪漫主义思想的圣诗作者有Reginald Heber(1783-1826)、James Montgomery (1771-1854)和Thomas Kelly (1769-1855)。
      19世纪印刷业发达、唱歌学校蓬勃发展、在世俗音乐的效应下,人们要求圣诗有浪漫色彩的曲调,要有丰富的和声和風格自由的旋律。有些出版商和编者将名家的曲调作为圣诗的旋律,以提高版本的威信来吸引读者。Samuel Stanley(1824-1891)、William Gardinier(1770-1853)和Henry J.Gauntlett(1805-1876)等人出版的曲谱都有共同目的,就是为提高会众的品味和提高圣诗音乐的素质,而大量编撰古诗篇调,并引入德国圣诗的旋律介绍给群众。
      牛津运动(The Oxford Movement,1833-1845)是英国牛津大学部分教授及他们当中一些英国国教高派教会的教士所发动的宗教复兴运动,目的是通过复兴罗马天主教的某些教义和仪式来重振英国国教。运动领导者John Keble (1792-1866) 、Henry Newman (1801-1890) 和Edward B. Pusey (1800-1882) 合办《时论册集》 (Tract for the Times,1833-1841) 宣传他们的主张;此外,John Keble及Edward B. Pusey又在当中加入了《神圣大公教会牧师丛册》,主张回归初期教会的信仰和习俗,所谓的「册页派」(Tractarian)就此形成,也是牛津运动的别称。「册页派」宣扬英国国教奉行罗马天主教和福音派之间的中庸之道。因着重新提倡天主教的崇拜模式,吟唱的圣诗內容也随之更改。古希腊及拉丁圣诗于是重新被推崇,德国圣诗也大量被翻译。贡献最大的John Mason Neale (1818-1866) ,主张圣公宗用天主教圣咏和祈祷诗 (Breviary Hymns) 且鼓励圣诗创作,杰出的诗人有:Henry W. Baker (1821-1877) 、Sabine B.Gould (1834-1924) 、John S.B. Monsell (1811-1875) 、Edward H. Plumtre (1726-1792) 、Walter C.Smith (1824-1908) 和Samuel J. Stone (1839-1900) 。此时期的圣诗集甚多,唯一适合全国使用的是Hymns Ancient and Modern。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1837-1901),教会主要分成(1)强调公祷书、教会年历,注重崇拜仪式和客观圣诗的高教会(High church)。圣诗作者如:John Keble(1792-1866),Henry W. Baker (1821-1877) ,Sabine Baring-Gould (1834-1924) ,John S.B. Monsell (1811-1875) ,Edward H. Plumtre (1726-1792) 和Samuel J. Stone (1839-1900) 等。(2)主张维护教会传统、维护公祷书,重视个人灵修但不脱离现实的宽教会(Broad church)。圣诗作者有:William W. How(1823-1897),John Ellerton (1826-1893) ,John E. Bode (1816-1874) ,Edwin Hatch(1835-89)等。(3)卫斯理兄弟、Howell Harris (1714–1773)、Lady Huntingdon(1746-)和John Newton(1725–1807)等人所建立的低教会(Low church)。不重视崇拜仪式,强调属灵生命,圣诗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圣诗作者以女性居多,如:Emily Elliot(1836-1897),Anna Waring(1820-1910),Arabella C.Hankey(1834-1911),Frances R. Havergal (1836-1879) 等。
      20世纪初英国出版多部代表性的圣诗集:Yattendon Hymnal(1899),Songs of Syon(1904),The English Hymnal(1906),Songs of Praise(1926),Congregational Praise(1951)等。20世纪中叶则受到流行音乐和轻音乐的冲击;Geoffrey Beaumont (1903-1971) 组织The Twentieth Century Church Light Music Group并出版Jazz Mass (1956) ,将旧诗歌词配以流行音乐曲调吸引青年人。Malcolm Williamson(1931-2003)则创作介乎流行和轻音乐之间的不同风格圣诗。苏格兰的Dunblane Consultations诗歌评论小组,出版适用于崇拜而不流于流行风的诗集Dunblane Praises I and II(1964,1967)。圣公会出版The Anglican Hymnbook (1965) ,摈弃所有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回复福音派和维多利亚圣诗。公理会牧师Albert F.Bayly (1901-1984) 结合现实生活并以圣经为根据,出版4本圣诗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圣诗的佼佼者有Timothy D.Smith(1926-)、Fred P.Green(1903-2000)、Fred Kaan(1929-)、Brian Wren(1936-)、Erik Routley(1917-1982)和创立Jubilate Group 的Michael A.Baughen(1930-)。此组合后来出版Youth Praise I and II (1966, 1969) ,Psalm Praise (1973) ,Hymns for Today’s Church (1982, 1987) 和Carols for Today。80年代,圣诗补充本于各宗派盛行,圣诗注释本也相继面世,如:The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Hymns Ancient & Modern (1962) ,English & Scottish Psalm & Hymn Tune (1543-1677) ,The Baptist Hymn Book Companion (1962) ,以及被誉为英国最有才华的圣诗学者Eric Routley的著作。

1

路过
1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神州团契 ╋(始于2006)

GMT+8, 2025-7-15 08:14 , Processed in 0.05557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