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使徒时代教会(1—100年)
二,使徒时代教会(1—100年)
(一)耶稣基督——基督教会的创立者
关于基督的生平和他的教导请大家参考福音书的记载和常见的参考,ocean同学在这里就省略掉了。 从教会历史的角度来说,基督建立了最初的使徒团契,并为他的教会留下了最重要的几项基本要素。这包括: A:上帝之道的宣讲,基督就是这道。 B:洗礼和圣餐,主所亲自设立的两个圣礼。 C:特别选招的教会领袖——使徒。 D:圣灵的保守和引导 E:实行必要的教会管理和惩戒的权柄。 事实上,作为教会的元首建立者基督为我们准备了真教会所有的必要元素。我们或可以这样定义教会:是一群为上帝所选召并信靠基督以基督为主的圣徒。在这里圣道被正确的宣讲,圣礼执行的合适;圣徒在圣灵中彼此交通、合一。 按照使徒时代教会发展,我们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讨论和研究。 A:主后33——44年,圣城耶路撒冷是教会的中心,使徒彼得和主的兄弟雅各是当时教会的主要领袖。 B:主后44——68年,使徒保罗所在的叙利亚的安提阿教会成为外邦宣教的中心。 C:主后68——100年,使徒约翰所在以弗所形成了新的教会中心。 (二)教会的第一中心——古耶路撒冷教会
《使徒行传》是早期教会的唯一历史性记载。按照其中的记载,新约教会诞生于主后33年的五旬节,圣灵降临之日。按照传统的犹太历,逾越节是尼撒月十五日的一个周六(安息日);而五旬节的日期是逾越节之后的五十天,所以教会诞生的日子正是一个主日! 在路加的记载中,五旬节圣灵的降临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关键,教会因此得着见证基督的能力和勇气。如果大家想对圣灵的大能有更深的认识可以仔细查考《使徒行传》第二章的记载,应该可以得到很多的帮助。 在《使徒行传》最初的几章的记载中,路加描述了耶路撒冷教会一系列特点,许多也是后世教会中最基本的重要原则: 1 首先,这个教会建立在所有基督在世上所遗留得组织要素之上。(参见前文)
2 从教会建立之初,圣灵便降临在教会中间;使教会在一切事受神引导。 3 主所设立的使徒权柄受到整个教会的尊重。 4 他们恒切的彼此“交接、掰饼、祈祷”,彼此相爱。马丁•路德称此为“一切信徒的祭司职”古代教会的基督徒不必藉着某种教会律例或圣品阶级去与上帝相交。 5 他们不断的“擘饼”,并且在晚餐之后领圣餐(按照逾越节晚餐的习惯)。在一段时间之后圣餐的仪式逐渐改为在主日的上午举行(参徒;20:7)。因为有人诬告基督徒在晚上喝人血。 6 教会的崇拜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它的鲜明特点: A 彼得先读圣经,然后开始讲道。B 他们所传讲的内容是耶稣基督的福音信息。 C 他们常行圣礼并聚集擘饼。 D 他们公共的礼拜和祷告(在圣殿和会堂)。 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圣殿里”。他们不愿与耶路撒冷城大众的传统宗教生活隔绝,他们尽心要为主得着以色列人。 在教会内部他们实行某种程度上的凡物公用。使徒和教会显出圣灵同在的能力,使当时的不信者都惧怕,不敢贸然攻击教会。不久,来自民间的外部逼迫出现了(徒3——4)。同时教会内部也出现了某些分裂的迹象(徒:6:1)。于是在使徒领导下,选出了七位执事。这是教会中产生的第二个职位。其中教会中选举的过程是值得重视的。 随着司提反的殉道而出现的逼迫,迫使基督徒分散开来。在犹太地和撒玛利亚各处建立了教会。随着一位非洲太监和哥尼流的信主福音的普世性逐渐显露出来。 教会在撒玛利亚与行巫术的西门相遇,而他意欲进行一次圣灵的买卖!“西摩尼”(simony):买卖圣职者,这一名词即由此而来。而在大比大(多加)的事件中(徒:8),她为教会的慈善事功留下了美好的榜样。 《使徒行传》11和15章说明了当时各教会间美好的关系。11章提到安提阿的基督徒送捐款去救济犹太遭遇饥荒的基督徒。15章则记述了教会历史上第一次公共大会,各个不同教会的代表聚集在一起讨论外邦信徒是否受割礼的问题。这次会议成为后来,教会集体的大公会议的原形。 《使徒行传》12章记载了,耶路撒冷教会第一次遭受到了来自属世官长:希律•亚基帕的逼迫。但是。从记载中可知这次逼迫是因犹太民众而起并无罗马政府指示。这件事发生与主后44年。从此,彼得便不常住在耶路撒冷,主的兄弟公义的雅各接续彼得成为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2世纪后,他被公认为耶路撒冷城的首位主教。 最后耶路撒冷教会也是一个宣教的教会,满有能力,并有神迹奇事和圣灵的同在。它是后来历代基督教会的雏形和幼芽。 (三)教会的第二个中心——叙利亚的安提阿
在《使徒行传》前12章中,路加着重记述福音怎样从耶路撒冷传到撒玛利亚和外邦人之中。从13章开始,《使徒行传》的记述重点就从彼得转移到了保罗。从主后44年开始叙利亚的安提阿就成为了向外邦人宣教的中心。叙利亚的安提阿在当时是罗马重要的经济和商业中心,也是仅次于罗马和亚历山大的罗马第三大城市。当时城市人口约五十万左右。安提阿圣徒们的生活极有见证,甚至为自己赢得了“基督徒”知名。 《使徒行传》13章记载了保罗的第一次旅行布道,标志着一个重要的教会新时代的开始。在这次旅行中我们看到不接受福音的犹太人成为宣教士最为险恶的敌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保罗在各城市的宣教次序仍然是先进会堂向犹太人宣讲,之后再向外邦人。虽然作为外邦的使徒,但是保罗并非教会的改革者。对于在这次旅行中成立的教会,则经过了保罗和巴拿巴的细心组织。一些长老被选立出来,接续使徒作各个教会的属灵领袖和监督。 主为外邦人开了信心之门,这一情况与犹太人的特殊权利说产生了明显的矛盾,外邦人凭什么条件成为基督徒呢?这一争辩通过耶路撒冷大会获得了解决。主持人公义的雅各的结论得到了使徒和长老的认可,外邦人从犹太的割礼和律法主义的束缚中获得了自由。而保罗也被正式承认为外邦人的使徒。这是一个关乎整个基督教会信仰的重要决定。唯独因信称义,被教会确认为基本而普遍的信仰。这一认信也在后来保罗的《加拉太书》和《罗马书》中,并路德的改教运动中不断的被重新强调出来。 耶路撒冷大会之后不久,保罗就同西拉出发做第二次的布道旅行。在这一次的旅行中保罗路经腓立比、帖撒罗尼迦、庇哩亚、雅典和哥林多。在他居住于哥林多的两年多时间中他写了《帖撒罗尼迦前书》和后书,而圣经中保罗最早的一封书信是他写于赴耶路撒冷大会途中的《加拉太书》(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和帖前、帖后书一同写于在哥林多时期)。徒:15:36——18:22是这次旅行的记载。 保罗在他的母会叙利亚的安提阿住了一些日子之后,又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布道旅行。在这次旅行中,保罗把布道的重点中心放在以弗所,这显示出他作为教会领袖卓越的远见。在他离开之后,年轻的提摩太接续他主持这个教会。 保罗在以弗所最后的日子里写下了《哥林多前书》,之后起行往马其顿去。他在那里写下了《哥林多后书》,然后从马其顿去往哥林多并在那里过冬。在哥林多期间保罗写下了他的杰作《罗马书》。他认为在东方的主要工作已经结束,准备向西方去宣教。在去罗马之前他被圣灵引导上到耶路撒冷,在那里被捕而结束了第三次宣教旅程。保罗在凯撒利亚坐了两年监之后被押往罗马,而《使徒行传》的记述也到此为止。 保罗在经过罗马的监禁之后,获得了释放。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圣经(特别是监狱书信)和一些旁证得到确认。从他最后的三封书信我们可以推断,他在大约在主后62年左右得到释放,而后在尼哥波立过冬。提前和提多书大约就是这时写成的。63年春,他大约曾有一次对东方教会的短暂巡视,之后就向西传道可能到了西班牙。(参《罗马书》) 主后64年7月18,19日夜间,罗马发生了大火;连续烧了6日之久。有传闻说,放火的正是皇帝尼禄本人。为了摆脱传言,尼禄王将罪归在基督徒头上,并且开始逼迫他们。彼得就在此时殉道。保罗从西部回来之后也被监禁起来,他写下自己的遗书《提摩太后书》。根据推测,保罗约殉难于主后66或67年之间,尼禄在位时。 至于其他使徒和教会领袖中,有记载的有约翰的哥哥雅各在主后44年殉道,是首位殉道的使徒。公义的雅各在主后66年左右为狂热的犹太教徒所杀。使徒约翰则享寿极高,死于他雅努在位(98—110年)之时。 在宣教方面,据传说安德烈曾向东北方向传道,所以俄罗斯人尊其为他们的使徒。腓力晚年传道与弗吕家的西拉波立;巴多罗买和多马或至少是多马的门徒,曾把福音带到印度。亚勒腓的儿子雅各据传曾工作于埃及,达太被传为波斯的宣教士。在北非的亚历山大城的传统中认为福音书的作者称为马可的约翰是这一教会的建立者和首位主教。在一世纪时,教会已经在当时一切所知的世界地域中展开了他的宣教工作。 使徒时代教会的第二阶段终止于主后66—68年间。这时主要的教会的领袖和使徒都去世了。主后66年犹太人再次反叛罗马犹太战争爆发了。在这一时期,雅各遇难,而使徒约翰则离开了耶路撒冷。因这这次战争耶路撒冷和安提阿的教会大受打击,而使徒约翰所在的以弗所成为新的教会中心。 (四)教会的第三个中心——以弗所
这一时期的历史材料散见于犹大书、希伯来书和约翰的著作。另外后来的罗马的革利免和安提阿的伊格纳丢的书信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材料(有兴趣的同学可参考三自出版的《基督教早期文献选》)。其他一些非基督徒作家如约瑟夫、塔西图等人的记述也是一些旁证性的资料。 当时的以弗所约有25万人,是小亚细亚地区的商业、政治和宗教的中心。当时著名的亚底米神庙坐落在该城,在罗马有世界奇迹之称。据考古和历史记载,城中还建有一座可容纳3万人的大剧院。保罗宣教时就可能在此爆发了骚乱。保罗在这里用了三年的时间建立了以弗所教会,提摩太接续他做教会的领袖,他可能于主后66年左右保罗最后被囚的时候上到罗马,并且也同样被囚(不过后来可能得到了释放参来:13)。在犹太战争爆发之后,约翰来到了以弗所。 在当时的教会中,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冲突相当激烈。但是,约翰却是超乎党派之外,又德高望重的使徒。因此,他特别合适成为这一时期的教会领袖。约翰的工作如同一个美丽的拱门将彼得和保罗的事功连结起来。保罗和彼得分别在外邦人和犹太人的宣教工作中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而约翰则在沉静和默想中显示出了他特殊的天分。他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教会的属灵生活和生命长进上。他在使犹太基督徒和外邦基督徒的彼此相爱和联合的工作上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同时约翰也是领导教会反抗属灵异端和假先知的重要领袖,并在逼迫中带给教会合适的安慰和鼓励。 在主后66年爆发的犹太战争,以主后70年罗马的提多将军攻克并焚毁耶路撒冷为结束。这件事成为当时教会的焦点,并对后来的教会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 它使基督教和犹太教永久性的分离了。希腊和罗马人再也不能视基督教为犹太教的一个分支。
2基督教会继承了旧约启示的精神,而不必再拘束于旧约以色列人的遗传(如圣殿、律法和神治政体的观念)。 3 耶路撒冷教会因此衰落,其所代表的犹太人的排外主义和律法主义倾向也由此进入衰落。在此基础之上一种犹太人和外邦人真正的属灵的合一开始形成。 另外,关于教会属灵的成长和危机的情况则清晰的反映在这一时期的新约著作中。当时犹大书的作者面对的是许多不道德的行为;而希伯来书的作者则面对着逼迫和律法的双重危机。 以弗所正是一个信仰和文化相当复杂的地区。保罗曾经向以弗所教会的长老们预言到以弗所教会将要遇到的信仰危机(徒:20:29—30)。当约翰在以弗所之时,保罗所预言的情况已经发生。假师傅和假先知不纯正的信仰已经侵入了教会。克林妥(Cerinthus)是这一些假师傅中最著名的一个,也是早期诺斯底主义异端的代表。他提出一种天使创造论,并据此认为旧约的耶和华并非真神(只是天使)从而否定旧约。他也认为只有通过神秘的知识和冥想才能认识神。在对基督的看法上,他提出一种附体式的观点。认为基督只是附体在耶稣的肉身上,并且在定十字架前就已离开耶稣升天。所以他不看重十架的救恩和复活。面对这种异端的教导,约翰作为当时在世的使徒必须予以回应。约翰回应的观点就是: 1 “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并不只是一个被附体者!
2 这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不仅是马利亚和约瑟的儿子或者一位低级天使的儿子。 3 “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这是《约翰福音》的主旨。约翰写这福音正是有意反对克林妥的教义。 在那七封写给小亚细亚教会的信中,把使徒时代末期教会的生活和灵性状况描写的相当清楚。外来的逼迫、内部的异端以及对这些异端的妥协态度,势将败坏教会的灵性生活。而在当时使徒约翰的著作则清楚地描写耶稣基督为神子和人子,并且为上帝的赦罪羔羊。他的这种对于基督本性的清楚描写没有能出乎其右的。 约翰后来于多米田(Domitian)(主后81—96年)在位时被流放于拔摩海岛,在那里写下了《启示录》。在多米田死后约翰获得了释放回到以弗所,并在主后98之后死于那里。 (五)教会生活 如前所述,主基督留给他的教会一切组织方面的基本要素:1 圣道的宣讲;2 两种圣礼的施行;3 使徒的职分和权柄;4 圣灵的同在。 主非常注重圣灵对教会的引导(参约:14—16)同时他也藉着使徒的职分安排了教会的领袖。使徒的职分,事实上包含了后来教会的一切任职和职份。这一职份后来由主教、长老、执事、牧师、先知、传福音者和有恩赐的人分担。 由于教会增长的原因,教会选立了七位执事。这是教会所立的第二个职份。这七人是使徒的助手正如后来执事是教会长老的助手。长老职大约是教会所立的第三个职份。它可能是按着会堂的传统制度设立的。长老的称呼首见于徒:11:30。在新约中长老和监督是相同的职份。这些长老继承使徒作为地方教会的属灵领袖和指导者。 保罗在他的宣教过程中,建立了一种教会的组织模式,这是一种长老负责的体系。主教制的教会体系在使徒时代末期出现在小亚细亚的各省。从《启示录》和约翰的书信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教会中有些领袖已经超过了一般的长老。在《启示录》中称他们为“教会的使者”(1:20)。提摩太和提多显然不同于一般的教会长老。他们以及后来在以弗所的使徒约翰,已经具有了后来的省主教和教区主教的特点。必须提到的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主教制的教会模式,对于团结教会对抗异端和逼迫,传承在纯正的正统信仰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事实上在教皇制出现之前,主教制教会基本上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另外在教会中也有一些有特别的圣灵的恩赐的人,这些人在教会中不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圣灵随意分给各个信徒的(林前:12:11)。并且保罗在罗:16:1和《提摩太前书》中提到了女执事的职份已经在教会中普遍出现。 论到上面提到的教会职务的候选人资格,在提前3章和徒:6:3都有明确的教训。对于《使徒行传》6章的教会选举过程我们可以做一些简略的分析:1 候选人的条件是由使徒限定的。2 选举权归于教会。3 受职则由使徒进行,形式为按手礼。 彼此相爱在教会中普遍实行,其表现之一就是对那些病人和穷苦人的照顾和对远客周到的接待。这种生活也赢得了外邦人羡慕和青睐。 当时教会的惩戒是相当严厉的,并且在受洗前必须接受严格的教育。因为相当多的教会相信信徒若犯了某几种罪将是不得赦免的。 关于当时礼拜的特点在前面已经有所述及,这些敬拜的地点多在信徒的家中,当时还没有教堂一类的建筑。 关于使徒时代的教会生活还有重要的另外一方面,那就是关于教会所遭受的逼迫。因为这一逼迫在使徒之后的时期达到最高潮,所以我们将把它放到下一章一起讨论。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神州团契 ╋(始于2006)
GMT+8, 2025-7-12 10:18 , Processed in 0.05496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