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后时代(主后100—200年)
在教会的第二世纪,作为使徒的教会领袖都已去世了。当时的教会领袖大都是曾与使徒往来或受过他们教训的人,所以称其为使徒后时代。这一时期教会的主要特点为:
1 异端和早期教父的神学观点。 2 教会面对罗马政府的逼迫。 3 使徒教会向大公(主教形式)的转型。 有关于这一时期时间上的划分在不同的教会历史中略有出入。比较严谨的历史学者将其限定为第二代教会领袖的代表坡旅甲和游斯丁等在主后170年左右殉道为这一时期的结束。而另外的大部分学者将坡旅甲(Polycarpus主后69—156)的学生里昂主教爱任纽(120—202年)归为这一时期最后的重要教父。我们为了方便起见采取后者的划分方式,将使徒后时代基本上划分在2世纪的一百年中。 一,使徒后时代异端 (一)犹太人和异端 在使徒时代,使徒们的宣教事功是以犹太人为优先的,从某方面而言这也是主耶稣基督的教导(徒1:8),但是犹太人对福音的回应大多是一种拒绝的态度。因此,在使徒后时代中教会的主要宣教工作开始转向外邦人。 主后70年,主所预言的刑罚(太:23—24)降临到犹太人头上,因这犹太人的反叛提多将军毁灭了耶路撒冷。罗马皇帝哈德良(Hadrian)更在主后117年降下一道旨意,禁止犹太人行割礼和守安息日等礼仪。这再次引起了犹太人的叛乱。主后132—135年,罗马政府剿灭了50万以上的犹太人而平定了叛乱。后来耶路撒冷城被重建起来,但是罗马政府禁止犹太人进入耶路撒冷。但是,因着基督和使徒的教导,基督徒并未参与这些叛乱。因此,主后135年皇帝下令准许基督徒居留耶路撒冷。他们在耶路撒冷城重新建立了一个以外邦人为主的教会,但是大部分犹太人却拒绝加入。而在整个的以色列地犹太人的教会也迅速的衰落了,这主要的源于犹太人的仇恨情绪。此后,教会内部的犹太基督徒也产生了分裂,一部分放弃了律法之类的传统成为正统的基督徒;另一部分则变成了一些带有律法主义和犹太教色彩的混合主义异端。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以下的几个派别: A:拿撒勒派:产生于耶路撒冷城被毁之后。他们是强烈的律法主义者。但是,他们在早期并不拒绝和外邦基督徒交往。事实上是一派传统主义的犹太派基督徒。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凭律法称义的律法主义者。 B:伊便尼派:这是一派苦行主义的犹太派基督徒。同样高举律法,把基督的救恩至于摩西的律法之下。对于基督的道成肉身和受苦,他们持一种幻影论的看法,认为这些只不过是幻影,是神用来感化人的。 C:以利克塞派:约在主后220到222年间,一个叙利亚人亚基比德(Alcibiades)带了一本名为《以利克塞记》的书来到罗马。书中宣扬一种所谓“隐藏的能力”,并认为基督是一个附身于肉身的天使。这本书本身主要是宣扬一种神秘的教导和法术。这一派别在基督教会中影响不大,但是在后来却和回教的起源有很深的关系。 整体而言,犹太主义异端大多是宣扬律法主义而忽略十架救恩的。由于,犹太基督徒和外邦信徒的分离,他们的影响都相当有限。而在当时最为危险和影响最大的异端则是我们下面谈到的诺斯底主义异端。 (二) 诺斯底主义(Gonstics)
诺斯底(gonsis)在希腊原文中即为“知识”和“智慧”之意。诺斯底主义是一派带有鲜明希腊文化色彩的混合主义异端。它的发源可以追溯到早期希腊化的犹太教背景(爱色尼人和亚历山大学派?)。其主要人物有早期的克林妥(Cerinthus)、巴西里德(Basilides)瓦伦提努(Valentinus)和后期的著名的马吉安(Marcion)(注:此人的中文译名极多如马西昂、马思安、马思恩等反正是一个人拉。)。除了亚历山大之外,叙利亚和撒玛利亚也是其主要的发源地。 诺斯底主义强调一种“属灵”的“智慧”或“知识”(gnosis),它们自称这种知识来自于耶稣基督向门徒的秘密口传。开玩笑的说,他们自认为是基督教的“密宗”,也不为过。各派的诺斯底主义之间也有相当大的差异,从最基本上讲他们强调的是“属灵”的神秘知识而贬低神所创造的物质世界和肉体,强调一种灵与肉的分离。 A:诺斯底主义的神学 诺斯底主义的产生有以下的几个哲学和宗教文化的背景:1对一种上帝与人距离的强调。2 对一些所谓“中保”的圣者的敬拜,如天使和天使长。3一部被称为智慧书的神秘主义作品(索菲亚书)。4对一些特别的先知和伪经的强调,如赛特、以诺和麦基洗德等(大部分旧约伪经都以这些先知为主角。)。5 一种善恶对立的二元宇宙论(大部分诺斯底主义者认为旧约的耶和华是一个不好的恶神)。6 大宇宙和小宇宙的世界观。 基本上诺斯底主义神学是一种神秘的玄想主义, 它集中于两个问题:宇宙的体系和得救的方法。 首先,他们相信一位神秘而不可知的上帝,他不是物质世界的创造者。他高高在上和人类隔着7重天或更大的距离。创造物质世界的耶和华只是一个低层的小神或天使,他不是完美的(甚至是恶的),所以他所创造的物质世界是恶的。 其次,他们认为人是由所谓“灵、魂、体”构成的。其中只有“灵”是神性的,是神遗留在人里面的某种放射物。在他们看来人得救就是“灵”脱离肉体和物质世界回归到灵的本体——神那里去。 第三,他们认为达到得救的唯一方法是对一种神秘的“属灵”知识的认识。而只有少数具有悟性的人才有可能得到这种认识,而大部分人是属肉体的而注定不能得救。虽然,他们认为每个人里面都有“灵”。 在诺斯底主义的认识里物质和肉体即是罪恶,只有“灵”是善的。因此他们轻视肉体,他们对肉体一般持两种极端的态度:禁欲或者极度纵欲。同时他们宣扬得救是一种“灵”的觉醒,救恩是藉着知识:一种自省式的自我认识而实现的。其中有些派别特别推崇一位智慧之母——索菲亚,并将其解释为圣灵。 最后,所有的诺斯底主义者都不承认真正意义上的道成肉身的真实性。他们认为耶稣是上天使者——“基督”——使用地一个人形工具或一个容器,同时他们也否认基督的受难和复活。大部分诺斯底主义教导一种降临论(基督在耶稣受洗时降临)或幻影论(受难和复活只是一种幻影)。 总体而言诺斯底主义是一种极度强调知识的神秘主义,他显然受到当时的希腊哲学(认识你自己?)和波斯埃及的神秘神秘主义影响。事实上也可以说这种异端所依靠的不是圣经而是一种当时流行的神秘主义哲学观念。因此不论在任何时代,宣扬一种神秘主义的世界观和救恩论来代替圣经启示的真理的神学观念就都带有诺斯底主义的倾向。今天的许多自由主义神学,如欧洲的新纪元运动就是诺斯底主义的现代回声。 B:诺斯底主义的影响
当诺斯底主义与基督教会相接触之后,它给教会带来了以下的负面影响: 1 他们采用基督教的讨论方式和术语来表达诺斯底主义观念。 2他们根据二元论来解释基督及其救恩。 3他们假冒教会的圣礼,施行某种错误的洗礼和“灵洗”或临终礼等。 4 他们也自命他们的教义为基督及其使徒秘传的启示。 5 他们制造了大批非正典的福音书、行传、书信和启示录。 对此,基督教会则在以下方面对异端进行回应: 1 教会为了确认信徒的信仰开始制定最初的信仰标准和信仰告白。 2 为了巩固正统信仰和教会,主教制在更多的教会实行并形成了一种大功教会的观念。 3 诺斯底主义注重各种动人的仪式和诗歌,相应的教会也开始注重复杂的崇拜和仪式。 4 诺斯底主义(和希腊哲学)的二元论中轻视肉体的观念,成为后世厌世主义和修道主义的先声。 5 诺斯底主义的中保思想影响了后来天主教会的圣人崇拜思想。 6 诺斯底主义将人分为被拣选的“智慧人”和未被拣选的“属肉体的人”,这种简单的分类法影响了后来预定论的发展。 诺斯底主义并没有一个很整体的组织。据传先后有二十几个派别,其教义也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从2世纪到4世纪,诺斯底主义都是教会面临的最大的异端和挑战。肃清诺斯底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古代教父们的工作,我们将在后面讨论这一时期的教父思想和神学。 (三) 孟他努主义(Montanism)
在2世纪中后期,随着使徒和使徒门徒的相继去世,教会中一些行神迹、说预言、方言的恩赐逐渐减少了。教会的管理和崇拜更加的强调礼仪和形式。但在灵性状况和对主再临的盼望上则渐渐松懈了。 孟他努主义的兴起可以说是对上述形式主义的一种极端反应。据传,孟他努主义的创始人孟他努本来是一个异教的祭司。当他信主后不久,就在弗吕家的帕浦撒(Pepuza)村自称为基督的先知和改革者。另有两位妇女作他的助手百基拉(Priscilla)和马克西米拉(Maxmilla)。它常常自称有魂游象外的经历和说预言的能力。他宣称基督将降临在帕浦撒(Pepuza)村,并在那里建立新耶路撒冷。而他自己被差遣的先知。有研究者认为孟他努显然受到了弗吕家人宗教国家主义的影响。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孟他努主义者都相信这种圣城降临的预言,但是他们也有一些比较一致的特点: 1 他们承认全部圣经,并且有对信仰的标准相当严格。 2 他们非常看重圣灵行神迹的恩赐,尤其是说预言,并以此为试验真基督教会的标准。并且他们发明了一种特别的说预言的形式,近乎一种灵魂附体或魂游象外的情况。 3 他们实行一种狂热的厌世主义和教会惩戒。禁止一切妇女的装饰,仇视所有属世的文化、科学和艺术。他们提倡守独身,而认为再嫁和续娶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犯奸淫。信徒第二次悔改是不可能的,犯罪的教友一般都难以得到赦免。 4 他们认为信徒必须有上帝圣灵直接的“恩赐”,才有资格担任教会职务。他们不承认以受职礼和主教职的使徒统绪,他们指责大公教会是属肉体的。 5 他们和诺斯底主义者一样把基督徒分为属灵和属肉体的,认为只有得着圣灵较高恩赐的人才组成了真正的属灵教会。 6 他们虽然相信圣经,但是认为圣灵的启示不仅止于圣经;而是在从孟他努开始的“圣灵时代”才达到顶峰。因此,他们认为他们在迷幻中所说的预言比圣经中的话语更为重要。 由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孟他努主义堪称古代的极端灵恩运动。凭心而论,孟他努主义在大部分信仰观念上和大公教会的正统信仰区别不大(当然,他们在圣经观、启示观和救恩观念上还是有相当的问题的)。但是他们过度强调灵恩和异象并指责其他教会的行动对整个基督教会造成了很大的分裂!特别是在3世纪初著名的神学家特土良(德尔图良Tertuullian)归信孟他努主义对教会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当然,从反方面而言,当时的大公教会为了反对这个异端将许多比较强调圣灵的温和灵恩派教会也指为孟他努主义。并且压制教会中圣灵的感动和说方言、预言之类的行为,这样也使得当时的主流教会陷入了更加形式主义的地步。相当多的教会历史学家认为教会的这种反应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 三,罗马的逼迫
在使徒时代最先逼迫教会的乃是犹太人,其代表是法利赛人和撒督该人。希律亚基帕一世是逼迫基督徒的第一个属世的掌权者(徒12:1—3)。《使徒行传》中说明他这样行是为了取悦犹太人,而并非接到罗马的命令。徒:18:12记载了皇帝革老丢下了一道旨意,命令犹太人离开罗马城。这道旨意约发于主后50—52年,但是这个命令显然是主要针对犹太人的而非基督徒。新约圣经中从未表示过教会是政府的仇敌。而且从《使徒行传》中来看当时的官员对保罗不仅没有仇视而且还相当的尊重和优待。
基督徒所受到的外邦人的逼迫,并非起源于政府而是来自民间。在徒16—19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外邦人因何逼迫保罗和西拉。从《彼得前书》(约主后62—64年)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外邦人对基督徒的态度业已到了十分仇视的地步。显然,到这个时候,罗马政府也必须要对基督徒采取一定的行动来反映民意了。 (一)逼迫的原因 事实上可以看出基督教会和当时的罗马政府的冲突实在是不可避免的。基督教会的信仰几乎在一切的方面上,向罗马人的传统和习惯挑战。 A:罗马人以国家为至善,即使宗教也必系隶属于国家。对于国家的效忠是罗马人最高的准则。而基督徒则宣称自己属于一个不在世界上的国度。并且他们对基督的效忠超过对国家的效忠。基督徒劝导人放弃当时的国教,而信奉基督。因此被控为叛国者,并处以极刑。 B:比较特殊的情况,出现在敬拜皇帝行为的普及之后。基督徒坚决拒绝这种行为,因为这与信仰不合。政府更视其为叛国罪,并认为基督徒是一批无政府主义者。 C:罗马人也看基督教是一种扰乱社会的新宗教或秘密社团。 D:基督徒过着一种与普通罗马人完全不同的生活。罗马人追求宴乐和各种感官刺激,而基督徒则过着一种节制和舍己的生活。他们也不愿庆祝异教的节日和异教徒通婚,也不愿观看角斗和戏剧之类的娱乐。基督徒也很少接受要参加官方异教敬拜的政府职位,而特土良甚至教导基督徒不要作教师的职务因为这样必须相学生讲述以异教神化为基础的国家历史。所以罗马人视基督徒为一切美好事物的敌人,是人类的公敌。 E:罗马人的宗教是注重外表的,假如没有庙宇和偶像、祭坛和祭物罗马人就看不出什么宗教或礼拜来。而这正是基督教没有的,所以罗马人因此认定基督徒是无神论者,这在当时是一宗大罪。 F:罗马人要求政教合一,而基督徒并不接受。 G:罗马人敬拜多神,并宽容各种宗教。而基督徒排斥其他宗教,只敬拜独一真神。 H:在奴隶制的社会中,基督教宣称在神的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这显然动摇了奴隶制社会的根基。当然,当时的教会并没有进行一些积极的反奴隶制行动。但是,当时在教会中的许多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奴隶和妇女,这使得许多上层罗马人视基督教为贱民的宗教。 I:当时罗马人的家庭生活是十分混乱的。不贞、离婚和丢弃婴儿是很常见的事。而当时的基督徒批评这些行为。 J:也有一些逼迫是起因于家庭的不合,正像主在世时所预言到的。 K:那些靠异教敬拜为生的人,就好像以弗所的银匠们更是痛恨基督徒。并且诽谤他们。 L:基督徒医病赶鬼的神迹使罗马人认为他们是行巫术的,并且有行巫术的书——圣经。在罗马行巫术是犯罪的。 M:基督徒的聚会和圣餐引起了许多的诽谤和流言。(如食人肉和行淫乱等) N:最后,罗马人甚至认为他们所遭遇的许多自然灾害都是因为诸神对他们允许基督徒存在而对他们的报复。因此,逼迫基督徒变成天经地义的。 教会第一次正式的受到来自于罗马皇帝的逼迫是尼禄王在主后64年罗马大火之后发动的(参前一章记述)。传说,保罗和彼得相继在这次逼迫中殉道。这次逼迫的范围主要在罗马附近地区并没有达到全国,但是不久之后各地也开始逼迫基督徒,教会成了帝国的敌人。 在一世纪中,罗马政府对教会的逼迫不算特别强烈。没有证据说明罗马政府特别颁发对基督徒的逼迫政策或法律。当时,帝国视基督教为犹太教的一个分支。是否逼迫基督教主要在乎不同皇帝的好恶,除了尼禄之外另一个以逼迫教会著称的皇帝是多米田约翰被他流放到拔摩海岛。 到了二世纪情况则大大的改变了。教会的增长引起了整个罗马帝国的注意,他们不得不认真地面对基督教而不能仅仅视其为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帝国文化的学者们开始研究基督教,而罗马政府也更加重视教会的行动。正如前面所说关注的结果使他们发现基督教几乎是向希腊罗马一切的宗教、文化和习俗挑战!这势必引起他们的攻击,而这种攻击主要表现为文人学士所著的批评著作和来自罗马政府的逼迫。 (二)文字攻击 文字攻击在2世纪时最为猛烈,事实上1世纪的罗马作家很少提到基督徒的事情。而在2世纪,有相当多的学者成为批评和诬蔑教会的代表。 在2世纪诬蔑教会的代表人物有以下几个: 1 亚利昂(Arrian),他按照斯多葛派的理性原则,批评基督教是“愚妄和狂热的”。 2 萨摩萨他的卢加诺(Lucian),他按照当时流行的偏见尽量夸张的讽刺基督教。 3 亚普里乌(Apuleius),则讽刺教会的圣礼 4 犬儒学派的革勒士(Crescens),他是殉道者游斯丁时代一个顽固的反福音派人士。 5 在文化攻击方面影响最为巨大和最具效果的当属希腊哲学家克理索(Celsus 赛尔修斯)。他约于主后175—180年之间写了一本《正统教义:致众信徒》(又译《诚实的对话》),是当时最重要的一本反基督教著作。从他的作品可知,克理索本人相当了解基督教的信仰(有传说认为他是生于基督徒家庭的),他对信仰的批评也并不是基于前面所提到的诽谤或不准确的谣传。他从希腊哲学的角度批评基督教信仰中看似前后不一和迷信的方面(如道成肉身的不合逻辑等)。他认为基督教的教义是笨拙而混乱的,和精致统一的希腊哲学的世界观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显然,这种批评比普通的诬蔑更为有力。事实上他的许多论点直到今天仍是很多反教会的理性主义者的观念。而克理索也因此在教会史中获得了“2世纪的罗素”的称号。无论如何,他的观点对当时的教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直道3世纪伟大的神学家奥利金(俄利根Origen)的重要护教作品《驳克理索》的问世才使克理索的观点受到全面反驳。 在文字的攻击对福音带来破坏的同时,也有许多基督徒才出来奋起反击,为上帝的真道和福音辩护。这些圣徒在教会历史上称为护教士,他们也开创了教会神学的一些雏形。 (三) 逼迫
罗马皇帝他雅努(Trajan)是第一位全国性逼迫教会的皇帝。他雅努在主后111——113年任命一位叫作皮里纽的人去治理推尼本都省。皮里纽对本省的大量基督徒十分担心,并认为他们是可能引起动乱的祸因。于是,他上书呈请皇帝解决。在信中他并没有认为基督徒是一群主动制造混乱的暴民。但是,他认为基督信仰是“一种可憎的和不合理的迷信”并会对帝国造成影响。皮里纽在信中提出了一种对基督徒的处理方式:询问被审讯者是否承认自己是基督徒。如果回答“是”就命令他们背教,如果他们回答拒绝放弃信仰达三次以上,就以“顽固的邪教分子”处死!他雅努回信批准了他的做法。但是又加上话说:因为没有具体的有关基督徒的法律条文,所以主动去搜捕基督徒是不可的,不过若有人控告某人为基督徒并且查实他们确实是基督徒就当如此行,匿名的控告是不应予以受理的。 从这封信中我们大可看到罗马人极度尊重法律的习惯,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种对基督徒的刑罚是相当残忍的。这种办法最初只在推尼本都省实行,但不久就推行于全国。这个方法很残忍,但是并不要求各地官员去主动逼迫基督徒,如果没有人控告,地方长官可以不注意他们。因此当时基督徒境况多受地方长官的好恶影响,看他们是否鼓励或是抑制控告者。事实上这个政策成为了2世纪罗马政府对基督徒采取的基本政策。 他雅努在位时期(98——117年)殉道者的代表是耶路撒冷主教西面(Symeon)和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丢(Ignatius)。西面是雅各的继承人和亲戚,他在主后107年被钉十字架据传当时已有120岁了。伊格那丢为保罗的门徒是当时教会的主要领袖。他被皇帝判罪,押解到罗马,约于主后115年被投入斗兽场。 皇帝哈德良(Hadrian)(117——138年)在位之时,各城市的暴徒常在异教的节日中用基督徒的血献祭;以至于皇帝也不得不下令禁止这种狂暴的行为。但是,从他雅努开始的逼迫仍然在继续。 安托帕乌(Antonius)(138——161年)是一位温和的皇帝,他在位并没有发动过全国性的逼迫。但是,在当时有一些灾难激起了罗马民众对基督徒的攻击,士每拿的老年主教坡旅甲约于主后155年,死于火刑。在他殉难之前说出了著名的信仰宣言(大家自己去查找吧)。 马可奥热流(Marcus)在位之时(161——180年)是教会深受苦难的时期。作为皇帝马可奥热流有相当的修养和哲学的理性思维。但是他特别厌恶宗教的热情,蔑视殉道者的喜乐和平安。他鼓励逼迫,并且在当时罗马境内频繁的自然灾害更是激起民众将罪责归在基督徒身上。最著名的护教士游斯丁于166年在罗马殉道。 总体而言,在2世纪虽然没有主动的全国性的逼迫,但是地方性的逼迫却始终没有中断过。其中尤以小亚细亚地区和高卢地区为甚。 四,2世纪教父、护教士和神学的发展
2世纪中,主要的使徒后时期教父多是使徒的学生或晚辈。其中著名的有罗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 今译 克莱门特),安提阿的伊格那丢和士每拿的坡旅甲。在今天遗留下来的当时的著作中除了教父们的作品之外,在教会历史中影响巨大的还有以下几种作品:《十二使徒遗训》、《巴拿巴书》和《黑马牧人书》,以上这些作品的作者不详,但一般也将其归类为使徒后教父著作。 另外在这一时期面对异端和外邦人的文字攻击奋起卫道的是一批早期的护教士们。而在整个2世纪中,对后来影响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教父和神学家当属里昂主教爱任纽。 (一):使徒后时期教父:
1 罗马的革利免:革利免是一世纪末期的罗马主教,也就是当时罗马家庭教会的监督。历史学者一般认为他深受保罗影响,或者可能是保 罗的弟子。他流传下来的有两封书信:《革利免壹书》和《革利免贰书》(后者经考证为他人托名的伪作)大约写于主后95——100年间。《革利免壹书》是他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主要内容是教导他们服从教会的主教(主管牧师)。显然,在当时的哥林多教会已有一位超越所有长老的接近主教式的教会领袖存在。而这位领袖的权威和教导受到了当地的年轻基督徒的质疑。革利免劝勉他们要尊敬领袖和长老。 2 安提阿的伊格那丢:伊格那丢是1世纪末安提阿的主教,据传为保罗的门徒。他在主后110或115年间在罗马殉道。在去罗马的途中他写了7封书信给几个地方教会和士每拿的坡旅甲。这些书信中记载了许多早期教会的重要历史资料和最初的神学思想。 伊格那丢非常强调信徒对主教的顺服。“因此应当把主教视为主自己”(给以弗所教会的信),“你们都要跟随主教,如同基督跟随天父,行事不可不经主教许可。”(给非拉铁非教会的信)。有人认为他是最早的“集权主教”制度的宣告者。伊格那丢也谴责诺斯底主义的基督幻影论。事实上在他的书信中表达了教会最早期的对基督神人二性的认信。最后,在他的书信中伊格那丢首次提出了圣餐(Eucharist)或圣餐礼(Communion ceremony)的专有名词,他认为领圣餐是救恩信仰中很重要的部分。虽然他并没有讨论圣餐仪式的程序,但是他的一些观点成为后来“圣化”——“变质”说的根据之一。 3 士每拿的坡旅甲:坡旅甲是伊格那丢的后辈,使徒约翰晚年的弟子。他是著名的殉道士。有人专门写了一本《坡旅甲殉道记》记述他殉难的过程。在教会方面他是2世纪中期最有影响力的教会领袖。在神学方面他没有什么特殊的贡献。但是他的弟子爱任纽却是2世纪末最重要的神学家。 4 《十二使徒遗训》:是2世纪早期的教会著作。大多数学者认为他是2世纪初(101年)写给叙利亚省的基督徒传阅的信件。也有少部分学者认为成书时间可能早至1世纪。和许多使徒后时期教父一样,这本书很少提到恩典、信心、赦免和称义等救恩福音信息。它强调的是忠于和顺服神的命令与教会牧者的生活。《十二使徒遗训》也提出很严厉的道德水准和相当律法主义的基督徒生活观,超过讲论在律法上的自由与释放的福音。另外这本书也提到了当时存在的一些巡回先知的问题。显然,这些所谓先知有些像《使徒行传》中的亚迦布是真正的先知但是也有许多的假先知。书中对此的观点是,要注意辨别真假先知,同时各教会更要有自己的长老和监督教导信徒的信仰和生活。此书也对圣礼用相当进行教导。 5 《巴拿巴书》:可能是主后135年左右,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写成的一本书。这封书信用寓意解经的方式解释旧约圣经,目的是要证明基督教会取代了犹太人,成为神的选民。显然这封书信深受前面所提的亚历山大学派的影响。《巴拿巴书》与其他使徒后教父一样,主要是以道德主义来刻画救恩之路。它认为遵守律法也是接受救恩的关键。 6 《黑马牧人书》:《黑马牧人书》是在当时和后来影响很大的一本书。他的作者可能是140——145年间任罗马主教的庇护(Pius)弟兄。事实上在后来决定圣经正典时,这本书是最接近被定为新约正典但是终于没有被编入正典的一本书(感谢神)。在早期教父中,许多人(如爱任纽和亚他那修)将其视为正典或最重要的灵修读物。 在这本书中讲述一位称为黑马的作者看到的一系列异象和天使对黑马所做的解释。而在这些解释中穿插着许多对基督徒生活的命令和训导。在整本书中充满了难以理解的异象和预言,它的总体主旨似乎是警告基督徒为那即将来临的逼迫和属灵的仇敌做准备。在书中主要是律法和道德式的劝诫与命令。这书强调一种禁欲主义的救恩,它对3、4世纪基督徒中流行的道德化禁欲主义的生活观有相当大的影响。事实上这本书宣称说,一个人受洗后只有一次被赦免的机会,如果犯罪两次就不能蒙赦免(当然这似乎也是当时相当流行的观念)。而这种观念的后果之一就是许多信徒不敢受洗知道他们临终之前才接受洗礼,以免在洗礼之后犯罪两次。 最后在神学方面,《黑马牧人书》提出了一种特别的基督论观念,认为耶稣基督是圣灵在肉身的显现。在神学史上,这被称为“圣灵基督论”的异端,此书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三位一体教义的确定。 总体而言,使徒后时代的教父们强调一种道德主义和顺服牧者的生活教导,以对抗当时弥漫于整个罗马社会的非律主义(完全否定道德律)倾向和诺斯底主义为代表的各种异端。这是他们的主要贡献。但是,在强调这些的同时,他们却忽略了福音的恩典性质,这对日后教会的发展有了负面的影响。 (二):护教士 在2世纪由于教会和信仰受到了前文提及的种种文字和思想方面的攻击。迫使教会必须有人起来正面回应这些挑战。这些人被称为护教士,也是第一批从思想方面思考信仰的人。 1 护教士与希腊哲学:
基督教神学历史深受各种哲学的影响,尤其是希腊哲学。在教会发展的早期虽有少数护教家(如特土良)排斥使用哲学的方法护教;但是大多数护教士都欲显明基督教信仰和世界观,与当时最优秀的希腊哲学的相似性和超越性。有些护教士更是将信仰标榜为“真哲学”。有些地区的基督徒对这种信仰和哲学结合的想法报有极大的热情。其中尤以亚历山大和罗马这俩个帝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为最。事实上许多护教士正是借用了主前亚历山大学者菲罗开创的寓意解和犹太、希腊的混合哲学体系对信仰进行辩护和思考。以凸显最佳的希腊思想与他们的基督教信仰解释的一致性。 2世纪的护教士一般采用柏拉图与斯多亚主义哲学,或者这两者的混合体系,作为辩护信仰的基础。而实际上这也是当时罗马社会的主流哲学思想。总体而言,这种哲学是一神主义的自然神观。神性被视为自然、有序和不变的自然法则。同时他们也把“属灵的”观念和“形而上”的观念认为等同。但是,这种哲学中的抽象的神是缺乏位格的,也非世界的创造者。 在2世纪护教士们主要是通过向皇帝上书和写作答辩性的作品来为信仰的正当性进行辩护的。这些护教士扬弃了神秘的灵性主义,而很有信心的改用逻辑推论的方式。他们的著作为基督教神学引入了哲学传统。 在2世纪中主要的护教士,除了未知的《致丢格那妥》书的作者之外,还有夸达徒(Quadrates)(雅典主教)、雅斯里底德(Aristides)、撒狄主教墨利托(Melito)、塔提安(Ttion)(游斯丁的弟子);而最为著名和重要的则是以下三位殉道士游斯丁、雅典的阿萨纳戈拉斯(Athenagoras)和安提阿的提阿非罗(Theophilus)。这些人虽身份各异,但却共同塑造了教会的历史。主藉着他们,保守教会正面面对来自思想与文化方面的轻蔑和挑战,使得教会没有退化为地下组织或神秘的民间宗教。他们帮助教会将思想发展为神学——在理性和心智上审查、辩护福音信仰。 2 殉道士游斯丁: 游斯丁本是一位学习哲学的学者,转信基督之后他仍以一身学者的装束示人,有人认为他是文化基督徒的早期代表。同时在游斯丁也认为柏拉图哲学和基督的教导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他的思想观念带有鲜明的希腊哲学色彩。游斯丁的著作流传下来的有分别写给皇帝和长老院的《第一辩护辞》与《第二辩护辞》,还有一篇针对当时哲学家的《与推芬的对话》。 在他的作品中,他用“基督是神的逻各斯”的观点来说明信仰。(注:逻各斯(logos)希腊哲学的传统用词基本上指称某一事物的内在本质,今天逻辑一词的希腊文字根。在合和本圣经中译为“道”(约:1;1))他认为这个根植于希腊和希伯来文化之中的思想正是解开基督奥秘的关键。他用这一观点说明基督是“第二位”神,并且是神的恩惠与创造的媒介(参约:1),而逻各斯道成肉身在基督耶稣身上。同时,他又把这种“逻各斯”称为“道种”。道种普遍的存在于每个人里面,所以人们能够其自身,认识一定程度上的真理如希腊哲学。但是,只有基督徒才能完全认识真理,因为神在基督里道成肉身。因此他称基督信仰为世界的“真哲学”。 从150左右游斯丁到罗马传讲他的思想,并在之后的几年写下了他的作品。在165年或166年(有一种说法为162年)的时候他被罗马政府处死,成为教会历史上著名的殉道士。 3雅典的阿萨纳戈拉斯: 雅典的阿萨纳戈拉斯用一种公开信的方式写了一本名为《为基督徒申辩》的著作,给皇帝马可奥热流。在他的申辩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与基督教的神论有关。 阿萨纳戈拉斯主要是以反面的属性来描述神。也就是说,他解释神不是什么,而不是神是什么。后来的神学家将这种神学方法称为“否定神学”(apophatic theology),从而成为基督教神学的重要方法。对于阿萨纳戈拉斯和其后的许多否定神学家认为,神的完美是指他与任何受造物都不一样。因此,神只能正确地描述为,他不是什么,而不是他是什么。这种神学的结果之一就是使圣经中描述的神的性格逐渐变少。当然,他们并非像希腊哲学一样否定神的位格,但是他们的某些描述方式,使神似乎更像希腊哲学中很抽象的那一个超越万物的起源和根基。而不是旧约圣经和使徒著作中具体的、有人性的并与人互动的上帝。 阿萨纳戈拉斯提出了对三位一体最早的神学解释,以扫除异教徒对基督教的误解:“我们承认,一神、一子,即神儿子逻各斯,与一位圣灵。在本质上合一,也就是圣父、圣子、圣灵。”。这可能是三位一体教义的最早陈述。 4 安提阿的提阿非罗:提阿非罗是继伊格那丢之后的安提阿主教。他于180年左右写了三册《致欧特里卡斯》。提阿非罗的护教辞中的哲学味道不像前面两位那么浓厚。在解经方面他也使用和亚历山大学派不同的安提阿学派解经——比较注重字面和历史性的阐述而很少使用寓意的解释。 在基督教神学中提阿非罗以率先提出creatio ex nihilo——“从无变有”的创造观而著称。当然,并不是说当时其他的教父不相信神的创造,情况是提阿非罗首先敏锐的发现并反驳希腊哲学把宇宙视为永恒和永存的思想倾向。事实上,他努力要使基督教思想与希腊哲学思想有所分别。永恒的宇宙存在观,限制了神的作为。如果神是无限和完美的,那么宇宙必须是完全从无到有,自由的创造出来的! 在另一方面,他的三位一体观念比较混乱。他并没有把父与子和灵区分清楚。 总体而言,护教士把基督教推向大众的舞台,竭尽全力护卫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把零散的关于信仰的思想,拓展为有体系的思想平台。他们也使这些信息与广大的异教文化世界建立关系。从护教士之后,正式的基督教神学向大众公开,而不再是只针对少数会众的私下信仰。 (三):爱任纽
使徒后时代的教父与护教家共同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的基础,但还未来得及在这基础之上大兴土木,而爱任纽正是在其上建造第一层建筑的人。
爱任纽是坡旅甲的弟子,约在2世纪中期他成为高卢地区,里昂的主教。在他任职里昂主教期间,他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对抗当时的诺斯底主义异端。他的主要作品为五卷本的《驳异端》(Against Heresies)。由于他和使徒(约翰)之间的继承关系,这个作品被基督教大众视为权威著作,对于平息诺斯底主义异端有很大的作用。而爱任纽在与异端对抗的过程中发展了基督教的救赎观,对于整个的教会神学的发展过程和方向,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驳异端》中,爱任纽从三个方面批评诺斯底主义。首先,他证明这种世界观大部分是杜撰的神化和毫无根据的想象。第二,他证明,诺斯底主义所宣告的所谓基督和使徒的秘传,完全是假的。最后他驳斥诺斯底主义对圣经的解释,证明其解释是不合理的谬论。 爱任纽在神学方面巨大的贡献在于他提出的救赎论观念。在《驳异端》中爱任纽认为基督的救赎,给人性提供了新的开端“同归于一”。爱任纽要证明,使徒所教导的与遗传下来的福音,是以道成肉身为中心的。道成肉身本身具有更新变化的大能,它开启了一个逆转因罪恶与神隔绝并死亡的过程。爱任纽用Anakephalaiosis(同归于一)作为道如何成为有血有肉的人,以便更新人性的神学表达。因为亚当和基督不仅个人,而是人性的源头。爱任纽认为人性在罪和救赎方面都是一体的。他认为,基督完成的救赎,是藉着他走过人类的整个生命历程,并在每个关键点上(如受试探、特别是十字架)扭转亚当的不顺服。所以救赎就是恢复神的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诺斯底主义的逃避创造的救赎观。 他提出救恩是人类的更新变化,成为分享神性的人(彼后1:4)。这一救赎观念被后来的教父们称之为“圣化”或“神格化”(theosis)。道成肉身把人性与神性结合起来,使救赎的目的具有完成的可能性。人类可以“圣化”,同时仍然是人,而不是变成神本身。后来大多数古代教父都接受这个救恩观念的基本精神。然而16世纪的宗教改革时期,大多数的新教神学家否认或忽略这个救恩论,而代之以个人与神和好的神人和好观念。 从历史上看,爱任纽是基督教神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他是击溃诺斯底主义的属灵领袖,又是首先提出原罪和完整救赎理论的第一位基督教思想家。但是,爱任纽并不是一位思辨式或哲学家式的神学家。一位现代的研究者正确的指出“严格的说,他的作品是应运而生的,出自牧者的心肠,而不是纯粹心智考量的结果。”这正是教会神学史上常常出现的情况。教父们为了对抗异端捍卫真理,慢慢发展出了保护信仰的正统教义。 这样,从2世纪末开始,神学思想的发展中产生了三种值得注意的思想派别: 1 在东方以亚历山大学派为代表的神学家继承了护教士的传统,认为基督教是启示的“真哲学”。潘代努斯(旧译潘代诺)(Pantaenus)、革利免(Clement)(亚历山大的教父与罗马的革利免不同)、奥利金(旧译 俄利根)(Orgen)、丢尼修(Dionysius)和托马斯格斯(Thaumaturgus)是此派最著名的教师。 2 小亚细亚学派继承使徒约翰的工作,其特点在于它的调和倾向,坚守圣经的字面解释并与异端的征战中显露出来。这一派最知名的代表是狄撒的墨利托(Melito)、爱任纽、希坡律陀(Hippolitus)、罗马的该犹(Gaius)和犹流(Julius)。 3 拉丁非洲学派继承了西方教父的传统,注重实际应用的道德伦理和教会体系,而与亚历山大学派相反。特土良(Tertullian)、居普良(Cyprian)、腓力斯(Felix)和阿那比乌(Arnobius)是此派的领袖。 这种发展对后世的神学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第一和第三种思想,分别影响了东方希腊教会和西方拉丁教会的主流神学。并且间接的影响到了日后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大分裂。 五,组织、崇拜与惩戒 在2世纪中教会组织的重大改变,在于主教制的兴起。在2世纪初期传统的执事——长老制教会已经建立了起来,而一种主教制的基础也随之产生。从提摩太、提多以及在以弗所的约翰的地位,我们也可以看出后来的大区主教的开端。 在1世纪和2世纪初,基督徒并不看重教会的职分而是在信徒的生命中寻找圣灵全能的证据。他们根据圣徒道德的生活看待圣灵的同在。但是随着异端,特别是孟他努主义的出现。这种状况产生了重要的改变。异端们纷纷宣称他们拥有来自基督的秘传教导,特别是孟他努主义他们甚至宣称他们在“圣灵里的预言”超过了基督的教导和启示。显然教会必须需要能够团结教会的领袖来对抗这些异端,捍卫纯正的信仰。作为教会的组织领袖,主教的重要性大大的增加了。 2世纪教会的组织方式深受罗马的革利免和安提阿的伊格那丢的影响。他们都是主教制的积极支持者,伊格那丢更是第一位称教会为大公教会的人。 同时为了保证主教的权威和主教人选的可靠性,一种使徒统绪的体系被建立起来。很多地区的主教职位被联系为使徒的继承者。这种情况的产生和孟他努主义异端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们宣称主教的资格并不在于是否继承使徒的教训而在于是否有“圣灵”的印记。显然在这种挑战式的质疑之下,教会更加强调主教的权威并将其上溯至使徒的权威。2世纪教会历史学家黑格斯普斯(Hegsippus)在2世纪中期列出了当时罗马和哥林多教会的使徒统绪的目录。这可能是最早的使徒统绪记录。 主教职位作为使徒统绪中最高的属灵职份,似乎成为了2世纪信徒的普遍看法。没有主教或其代表进行的洗礼和圣餐是不被承认的,而对圣经的解释权也被授予主教以用来对抗异端。而相应的,因着与各个文化层面的接触教会领袖的教育程度也不得不提高起来。 同时这一时期各教区内部和教区间的会议也逐渐增多了,用以对抗某些异端和决定教区的内部事务。据后来教会历史学家优西比乌记载在当时东西方的主教曾经一起开会讨论复活节时间的问题。这成为后来教会大公会议的先声。 这一时期教会的主日、圣礼的形式方面改变不大。教会的惩戒仍然施行,但是教会的整体纪律则逐渐开始松懈下来。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神州团契 ╋(始于2006)
GMT+8, 2025-7-10 11:58 , Processed in 0.05405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