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圣诗作者极多,优美作品也不少,但能从历史上考究的第一位是亚历山大的革利免(Chement of Alexamdna 150-220 A.D.),被称为「希腊圣诗之父」。 所作「孩童良善牧人」(Shepherd of the tender youth)乃为最早的基督教圣诗。 「孩童良善牧人」(Shepherd of the tender youth)直译应为「驯养野马的人」。革利免并未为6-12岁小孩童作诗,乃为一班艰难应付日常生活的外邦人,想改造他们以适应当时亚历山大恶劣的环境,并使其力量足以促进神国发展。 希腊圣诗源于西元四、五世纪,盛于西元七、八、九世纪。著名的希腊圣诗作家,除了亚历山大的革利免(Chement of Alexamdna 150-220 A.D.)之外,尚有下列数位: 1. 革理底的安德烈(Andrew of Crete660-732 A.D.) 2. 科斯马斯(Cosmas, The Melodist,C-750 A.D.) 3. 大马色的约翰(John of Damascus 700-754 A.D.) 4. 撒巴人司提反(Stephen, the Sobaite, C725-815 A.D.):他是约翰的侄子,受科斯马斯的影响献身圣职。 5. 约瑟(Joseph the Hymnographer-883A.D.):是写作最多的希腊圣诗作者,在东正教中声望卓著。 科斯马斯是约翰的家庭教师,他那第一流圣乐家的内涵深深影响了往后约翰在音乐上的贡献,是无庸置疑的。二人并共同在马沙巴(Mar Saba)修道院创办圣诗作者学校。此修道院位于耶路撒冷与死海的中间地带。 将希腊圣诗带至最高峰的人物,则是大马色的约翰;他被誉称为希腊教会最伟大的诗人。最著名的两首复活节诗歌:「复活良辰歌(The day of Resurrection)」及「忠实信徒歌(Corme, Ye Faithful, Raise the Strain),至今仍为教会所喜爱并取用。 拉丁圣诗 拉丁圣诗是继希腊圣诗之后所出现的优美圣诗。始于西元四世纪,极盛于十一、十二世纪。 一、 拉丁圣诗特殊的历史背景:主后最初的三个世纪,基督徒经常受逼迫,只能秘密聚会。但因康士坦丁皇帝自米兰(Milan)发布奉基督教为国教后,立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影响。一方面基督教随罗马政治文化的力量传遍欧洲,另方面,基督教亦受其影响。圣经由希腊文译成拉丁文。 主后三百六十三年在老底嘉总议会中,通过一条决议:私人创作之诗篇不能在教会中朗读,圣经以外之诗歌,也禁止在教会中唱颂。然而,另有些人认为如此的决议,势将造成基督教极大的损失,遂提倡将基督教要理作成诗歌教导信徒唱颂。更因后来在罗马创设第一所圣歌训练学校,教会音乐发展迅速,呈现突飞猛进的局面。 二、 拉丁圣诗的特点: 1. 主观性的个人救赎观。 拉丁诗人受拉丁实用主义思想之影响,一切偏向以主观了解,体会蒙救之意义与结果,并以先圣之信仰经验配合于大众所需,著重于主观情感之流露。 2..作者喜用高音与押韵。 相信这与拉丁的文化文字有关。 三、 拉丁圣诗的作者: I 前期(注) 1. 希拉利(Hilary, Bishop of Poitiers, C310-366)被称为「基督教之父」「西方的」(The Trumpet of The West),他是最先提倡用拉丁文写圣诗并教人唱诵的一位。他因直谏君士坦丁皇帝而被贬逐于弗吕家,受到希腊文化音乐及圣诗影响而开始创作圣诗。回归后,带回自己创作的圣诗,并提倡会众唱诗。 2. 安波罗修(Ambrose, Bishop of Milar C.340-397)被称为「教会诗篇之父」(Father of Church Psalm),他是第一位将东方的启应唱诵诗篇的方式(Antiphonal or Responsive Singing)介绍给西方教会的。安波罗修主张圣诗是赞美主的歌,当人唱颂赞美诗时应当以心灵诚实吟唱。他并且整编了许多调子,称为素歌(Chant))。第五世纪初正式被教皇森拉斯丁(Celestine)采用,「安波罗修素歌」(Ambrose Chant)因此成为专有名词。他还创设了一所栽培圣诗作家的学校,F.M.Bird教圣诗。据云他是鼓励妇女歌唱的第一人。 3. 普顿丢(Aurelius Clemans Prudentius C.348-413)57岁才信主入修道院并作诗,对于改良拉丁诗歌使其通俗化有显著贡献。他的作品极多,最著名的诗有二:(1)每日十二时咏(Liber Cathermerinon)内分12首长诗,(2)Liber Peristephanon,颂赞钦仰殉先圣之懿范。被誉为「拉丁之Watls」。 4. 奥古斯丁(C.354-430) 5. 福丢内塔斯(V.it.c. Fortunatus,C.530-609)最后一位拉丁韵文作家。也是Troubadour(11-13世纪法国南部及义大利北部占大势力的一派诗人)的创始者。他是第一位作圣诗向马利亚礼拜的。最著名的作品有:王旗前导歌(The Royal Banners Forward Go)。 6. 贵钩利(Gregovy the Great,C.540-604)贵钩利一世是继安波罗修之后对教会之圣乐与礼拜仪式贡献最大者。于西元590年当选为罗马教皇。曾用其机智及感望挽救圣城免受蛮族入侵,保存了欧洲文化,他把文明的艺术和基督的道理带至大不列颠,始其成为一基督教国家,他改良了教会的圣乐,增强崇拜的精神。他禁止用安氏之音乐而改革创立其新的素歌(Plain Chant)。因当时从希伯来会堂流传下来的自由吟诵调(Recitative)不一致而有混乱现象,他于是细心整理成一本书「The Antiphonary」,置于彼得教堂作为标准的圣乐指南。其特色为纯粹的声乐、单立,不分小节。另限于僧侣或受过训练的唱诗班才可唱颂,但从此以后会众丧失了在礼拜中自由赞美的权利。 注:依据黄道生牧师的观点,分拉丁圣诗为前后两期:前期为第四世纪早期的圣诗,后期为第五世纪以后修道院的圣诗。 II.后期: 第五世纪以后,因日耳曼民族入侵,影响了欧洲文化,形成了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直到十三世纪。当时虔诚信徒纷纷逃到修道院避难,因而在修道院中产生了许多的圣诗作品且影响以后的圣诗至深。 1. 提阿杜夫(Theoduph of Orleans, 760-821)曾任Orleans的主教。他就是「无量荣光歌」(All glory, laud and honour,普颂146首)的作者。 2. 伯尔拿(Bernard of Clairvaux, c.1091-1153)马丁路德称他为「世上最圣洁的修道士」。伯尔拿在属灵生活上影响了全欧洲的修会和修道院;他宁愿舍弃贵族的生活,拣选贫困严肃的修道院生活,自创荒野之修道院,成为不慕名利的灵性导师,且因此而创作了流芳百世的诗歌。 作品有:(1)受难歌(Head Now Wounded)(2)慕主歌(Jesus, the Very thought of thee)(3)爱心之乐歌(Jesus, Thou Joy of Loving Heart) 伯尔拿所写以基督为中心的圣歌,也成了今日信徒的鼓励与榜样。 3. 伯尔拿(Bernard of Cluny)与上一位伯尔拿同时期,但宗教经验不同。以诗歌深切描绘当时教会的黑暗及所面临的挑战;有「时代圣乐贡献者」的美誉,作品有「黄金之邦歌」~颂主圣诗558首,等等。 4.法兰西斯(Francis of Assisi, 1182-1226) 被称为「人间最像基督的人」。他一生敬虔热心,并积极帮助可怜的人。「圣法 兰西斯的祈祷」内心对真理的追求与实现。 5.多马(Thomas of celano, 13th century)是法兰西斯团德一份子,他写「法兰西斯传」,清楚刻划法兰西斯,为史学家保留了珍贵的资料。所作「忿怒日歌」(Day of wrath~颂主圣诗551首),据说是他为法兰西斯死前所作的见证。此诗且代表了古时候对罪恶结果的观念。 6.多马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7-1274)7. 巴特里克(Potrick)8. 科伦巴(St. Columba)9. 彼得阿伯拉德(Peter Abelard)10. 肯培多马(Thomes Alkemps)拉丁圣诗的作者不再只限于赞美造物主与三一真神,他们开始默想基督的受难与创伤,他美妙的名,并且也赞美圣母,描绘天堂的快乐,和大而可为的审判。 撒但簸箕筛过的神道学者 宗教改革时期【一】 宗教改革时期,带来圣乐的解放: 1. 语言、形式:摆脱拉丁古典的规律,产生通行各国新方言的圣诗。 2. 内容上:产生许多主观的圣诗,进一步表达信徒灵性经验。 3. 音乐上:促进了雅俗共赏的大众音乐,而非特殊阶级所垄断。 宗教改革的发展,由德国扩及德国以外的欧洲国家(法国、瑞士)和美国。德国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领导地位,而在宗教改革时期,德文圣诗也成为当代圣诗的典范,被称为Chorale「赞美圣歌」。影响德国圣诗最深的人物,「会众唱歌之父」马丁路德。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上的功劳是众所周知的。他在圣乐上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他说:「魔鬼恨音乐,因为他不能容忍欢乐的气象。撒旦只能假笑不能真笑,只能讥笑而不能唱。」他又说:「我以为福音并不排除艺术,不像某些过分热心者希望我们与他们有同样的看法。反之,我愿看见人用各种的艺术-主要为音乐-为事奉我们的神。」他还说:「上帝所赐给我们的礼物中,最宏伟可贵的,最欢愉人心者,首推音乐。」并且说:「音乐所站的地方与神最为接近。我懂的虽然很少,也不愿拿去与世界的财宝交换。它是我在奋斗与苦难中的盾牌,在喜乐之时的友伴,在失望与孤独中的安慰者和避难所。」 诚如所言,在他领导宗教改革过程中,音乐成了辅助他成功的工具。他善用音乐去引导人们接受他宣扬的真理,明白他鼓动的信仰理念。其中,他所写的「坚固保障歌」乃是他为著维护永不消灭神圣的目标,寻找力量以与群敌作战的心境下,所产生的作品。 在十六世纪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前,一切的仪节,均采拉丁文,经文和诗歌的内容是什么,对一般信徒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只是「旁观者」的地位,没有直接参与读圣经和唱圣诗的权利。这种情形下,崇拜只不过是形式上表面的行动,信徒心灵未必跟上帝有直接交通的感觉。而在宗教改革后,信徒们的崇拜有很大的改变,从「旁观者」的地位变成「直接参与者」,不只可参与读经和唱诗,并可用自己的言语文字与上帝交通,因马丁路德把圣经译成德文,使每一位同胞都能自己阅读;音乐造诣很深的他,也亲自写赞美诗,因我们的上帝不是一位高高在上只懂拉丁文的主宰,他乃是世上所有人类的天父,任何一人均可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和他交通。
在当时,他们在教会中开始取用「圣咏合唱」(Choral),就是将主旋律置于女高音声部,其他声部配上和声的合部合唱,用本国语歌唱。自此,教堂内的赞美歌,从原先只有经过特殊训练的教士才唱得出来的情况,变成所有信徒都能开口合唱。但最早时候,这类赞美歌只是齐唱曲。路德没有取消唱诗班,他们担任合声的部份。 另一位继路德之后的伟大德文圣诗作家-保罗?格哈特(Paul Gerhardt, 1607-1676A.D.),在他最后被召回担任牧师的卢本(Lubbon)信义会教堂里,挂有一张和真人依样大小的像,题词为「撒但簸箕筛过的道学者」。 格哈特(Gerhardt)的一生,可以说是在战争苦况中挣扎,21岁入威登堡大学读书,兼攻神学,然因深受30年战争之苦,直到45岁才得机会升受圣职。48岁与巴贺安娜结婚,1668年3月丧妻,婚姻生活仅13年。五位子女除Paul Frederick之外均夭折。格哈特一生的坎坷经验,使他的作品有「心底之歌」的美誉,他的诗词多为信赖上帝之语。词句精练,强调基督徒内在生命,赞扬大自然的美和家庭生活这些诗,也曾被介绍给英国的信徒。荣瓦思(Catherine Winkworth)把他的20首圣诗译为英语,他充分把握德文的意境,比其他译者更能表现格哈特原诗的精神。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他一生写作了两千余首圣诗,其中有132首诗至今仍留在福音派诗歌集之中。Comfort(安慰)一字出现51次;assured(确信)11次;To comfort(得安慰)10次;joy(喜乐)161次;light of joy(喜乐的光)33次;to be happy(感到快乐)和to make happy(使人快乐)22次;happy, joyful(快乐、喜乐)和同类语50次;peace(平安)33次(见《圣诗合参》,林列著P.779)。难怪他能为所有相信神眷顾与慈爱的人,带来极大的喜乐。 格哈特曾将克勒窝的圣伯尔拿(St. Bernard of Clairvaux)的拉丁名曲"受难歌"(O Sacred Head, Sore (now) Wounded)译为德文;他的作品现仍留存,例:一切靠主歌(颂主圣诗421首)、圣诞快乐歌(颂主圣诗141首)。 宗教改革之后【二】 (一) 恩主唯你所愿 词:Benjamin Schmolck 曲:Joseph P. Holbrook 改编自韦伯「魔弹射手」序曲 此诗乃是史摩克(Benjamin Schmolck, 1672-1737)在苦难煎熬下的结晶,特别感人有力。当时正处三十年战争之后,在Westphalia(威斯特腓利亚)合约限制下,信义会处处受限,城内只容许设置一座礼拜堂,然他仍领导同工向乡间发展,布道所达36处之多。本身并赴各处宣道、演讲、组织教会,并且写诗教人唱诵。 晚年因操劳过度,中风瘫痪,之后五年,几次中风并患白内障,但仍然坚持-不论生死犹唱,愿主旨意得成。 调用Jewett,是在1862年Joseph P. Holbrook改编自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三幕歌剧「魔弹射手」(Der Freischiitz)的序曲。韦伯于1817~1820年,共历经三年完成此歌剧。本序曲以法国号奏出主旋律,音色圆浑优美。相信韦伯写作此曲是受到天父的恩惠所感,因他在伦敦将近离世之前的愿望为「让我回到自己的家,然后成就上帝的旨意。」 (二) 我灵镇静歌(Be still, My soul: the Lord is on thy side) 词:Katharina von schlegel 曲:改编自西贝流士(Jean Sibelius)的Finlandia(芬兰颂) 此曲的中心思想为「我们的力量来自要安静的信靠上帝的引导」。Katharina Schlegel是当代的女文人,她与宫廷公主等所写的书信,今尚保留,视为文学珍品。她的圣诗在英美甚为流行,尤以此首为著,(德文首句为Stille, Mein wille:dein Jesus hilft siegen)。(1865-1957)Finlandia(芬兰颂),是芬兰作曲家西贝流士于1894年所写的一首交响诗,此 诗歌的曲调系从里面一部份改编,以供1932年美国长老会的「赞美诗」之用。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神州团契 ╋(始于2006)
GMT+8, 2025-7-24 09:32 , Processed in 0.05059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