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之后【三】 加尔文源流之一法国人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的宗教改革观念是彻底的改变:举凡崇拜的仪式、教堂的装饰、音乐等,均有所规限。 加尔文的圣诗改革系基于他以下的见解(注): (1)音乐是为人民的,所以必须简单。 (2)音乐是为神的,所以必须朴素。 (3)为达以上二目标,最好的方法是透过没有伴奏的声音。 加尔文认为并非一切人所写的圣诗都可取用于崇拜中,只有犹太人的赞美诗(即诗篇和圣经里的颂歌)可以在崇拜中使用。为此他自1539年至1562年将全部诗篇翻译成功,其后并有音乐家部尔追思为其配谱。由于此韵文诗篇译成于日内瓦,所以被称为「日内瓦诗篇」。此赞美诗原为法文译本,以后译成欧洲各国的文字。它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成为欧陆、英国、苏格兰的美洲一切格律化诗篇的典型,也是近代圣诗典调的鼻祖。 加尔文属于长老宗,其日内瓦诗篇为教会音乐奠定了典范,更为圣经确定至尊基础地位。但因诗篇之有限及加尔文偏于极端,致使长老宗于改革后两百年内不能分享各类圣诗这项教会宝贵的遗产。直至18世纪以后,教会才悟其损失,并开始编著赞美诗,并在短短一个半世纪,赞美诗篇普遍在各国长老宗广被接受、使用。 他们最伟大的一部赞美诗编于一八九八年,称为「Church Hymnary」,如此,重拾他们失去已久的圣诗。 注:蒲来司,帖伯斯等合著,萧维元译〈宗教教育综览〉,香港?浸信会出版P120-121。 宗教改革【四】 加尔文源流之二 宗教改革时期及宗教改革之后,我们已陆续介绍(1)德国及(2)法国、瑞士。本文将先提到二首加尔文源流下所产生的诗歌,供读者多些认识的线索。由当今诗歌集收集许多该源流之诗歌,可见其下的确产生不少极具贡献的圣诗作家和作品,在今天圣诗的地位上极其重要。 (一) 愿作主囚歌 (Make Me A Captive, Lord)词:George Matheson曲:George Martin作,Arthur Seymour Sullivan改编通常我们不以为囚犯是自由的。然以婚姻为例,夫妻双方立约,二人成为一体,再没有什么可以叫他们分离的了。这岂非十足的奴隶吗?然而诗人雪梨(shelley)说:那甜蜜的奴隶及自由本身。路九:48「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林后时二:10「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约十二:24「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更将我们与神之间这关系的真理阐明。 George Matheson自己的经历使他学了这门功课。自18岁双目失明后,他全力传道写作。由于他能看见神,因而更像神,眼虽盲心却明!套句和第一句歌词相似的话,「盲目之日」却是开始真正看见之时。 (二) 求主操舵歌(Jesus, Savior,Pilot Me)词:Edward Hopper曲:John Edgar GouldEdword Hopper担任水陆教会(Church of the Sea and Land)的牧师多年,为船员们作此诗,描绘海上情形及耶稣当年与门徒渡海的情况,唯妙唯肖。我们需要耶稣在人生的风暴中为我们操舵。只有统管万有的主才能完全掌握这工作,因他曾降世为人,深知人生的暗礁和我们应航向何方。 John Edgar Gould在1871年,搭船离开欧洲的前夜,为本诗作此配曲。 宗教改革【五】 加尔文源流之三(一) 耶稣良友(Have Found A Friend In Jesus, He's Everything To Me)词:傅莱(Charles W.Fry)作 1881年6月曲:Salvationist散基改编主题是:耶稣基督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他时常在我们身边供应我们生活所需用。相信这曲调听起来相当熟悉。它原本是美国Louisville, Kentucky的William S. Hays所作的吟游诗歌改编,标题是" The little old log cabin down the lane"。此吟游诗歌在英国显然很流行,也因此,傅莱取其作为圣诗的配 曲,借重此曲调之吸引力。 当时,傅莱是救世军的成员,而此首诗歌系较为轻松的街上聚会所采用的一类,救世军在崇拜的时候,还是用教会庄严正式的诗歌。 (二) 奋起歌(Stand up, Stand up for Jesus)词:George Duffield Jr作曲:George J.Webb作1850年代,传讲反对奴隶制度的信息,在美国许多地区都是不受欢迎的。Dudley Tyng,一位29岁在宾州Church of the Epiphany的年轻牧师,勇敢直言,公开指责奴隶制度的不道德,不合基督徒原则,导致当时与其意见不合的该教区会友,再其牧会第二年末,提出将其免职的要求。Tyng牧师向此富有且时髦的教会辞职后,另成立"Church of the Covenant",在一小聚会厅崇拜。且与妻儿搬至Philadelphia城外的家庭农场。 同时,他开始在Philadelphiat YMCA演讲,引领数千人归向基督,1858年3月30日在Tayne's Hall的聚会,甚至有五千人参加,据言至少有一千人奉献,是近代最成功的一次布道会。讲道题目为出埃及记10:11「你们这壮年人去事奉耶和华吧!」在其讲道中,由于措词强硬,他请求听众原谅,并加上一句:「我应将主给我的使命告诉大家,与其失职,我宁可右手自躯干被切断。」不幸此言成真!在隔周,他到一间教会去,见一匹驴子在脱榖,他伸手去拍拍它的颈,不料袖子被卷入齿轮,手臂被轧,数日后,切除手臂。将临去世前,力劝医师信主,且一手紧捉住他父亲Stephen H. Tyng(也是忠心的牧师)说:「Stand up for Jesus, father, stand up for Jesus and tell my brethren of the ministry, wherever you meet them, to stand up for Jesus.」然后他就去世了。 如此一景,深深感动在场的同僚牧师Rev.George Duffield Jr于次周周日用以弗所书六:14「所以要站稳了,用真理当作带子束腰,用公义作护心镜遮胸。」为题讲道,结论即为此诗,主日学主任将其印成单张分给学生。其中一张流传到一家浸信会的报纸上,从而又被译成德文、拉丁各种语言,传遍全球。 (三) 宝架清影歌(Beneath the Cross of Jesus) 词:Elizabeth Celilia Clephane 曲:St. Christopher 作词者Elizabeth是位十分爱人的姊妹。据她妹妹述说,曾为了她们邻里有些饥寒交迫的人,劝妹妹让她将马和车卖掉,用来帮助他们。她觉得如此多人在挨饿,而自己却享受乘车的豪华是不对的。然Elizabeth身体较虚弱,逝于39岁(1869)。这首诗是Family Treasury的编辑阿诺牧师(Rev W.Arnot)再她去世后三年访问她妹妹时,从她妹妹处得到一本她所写的诗集当中的一首。 宗教改革【六】英国圣诗发展背景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上,英国教会发展了二条不同的路线:「圣公宗」和「独立宗」。 「圣公宗」主张中庸保守,保留旧约的精华,以「公祷书」在各堂唱颂。(公祷书原为拉丁祷文。他们将它与圣经翻译为英文)。于1550年出版一本带谱的英文公祷书。此书取用原来的旧谱,但因拉丁曲谱不能尽合英文节奏,所以为配合英文诗的轻重音律,产生了「安立甘式圣咏」(安立甘宗及圣公会),取用英国通行的曲调,歌唱散文、诗篇、以及经文,此为他们在圣乐上的伟大贡献。 「独立宗」乃极端创新者,与国教分离,建立独立组织。在崇拜及圣乐方面,完全推翻天主教作风,以致于在宗教改革的两百年间,他们的崇拜中无圣诗,只取用圣经,如此实无法满足圣徒需要,所以他们仿加尔文将诗篇作成韵文,成为宗教改革后英国教会的第一本赞美诗,也就是所谓的「韵文诗篇」(注)。以「韵文诗篇」作为颂赞的形式,虽为历史重演,但在当时英国教会不失为一空前成就,并由此产生很多不同韵文诗篇的翻译本。 韵文诗篇早期在英国基督教生活中提供伟大贡献和影响,在此之后,「英国圣诗之父」窝滋博士(Isaac Watts1674-1748)将基督教圣诗带至另一新的阶段,窝滋以平民所能了解的程度作诗,卫斯理查理(1707-1788)则大部份为教义与劝勉的韵文诗。另,卫斯理约翰(查理的哥哥,1703-1791),主要贡献为翻译德国圣诗,并编选发行圣诗集。他们对英国圣诗的发展,实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将陆续介绍。 (注:韵文诗篇(Psalmody):依现代歌唱方式将诗篇或圣经其他部分改编唯有韵律的 诗句。马丽女王逼迫教会期间,若干信徒逃往日内瓦与法兰克福避难,因受当地韵文诗篇的影响而编印英国韵文诗篇。此为英国韵文诗篇之始。) 华滋(Isaac Watts)英国圣诗之父华滋博士(1674 -1748),是一位由韵文诗篇转到近代圣诗(Hymn)的过渡人物。他的基本见解为:(1)基督教诗歌乃是人向神献上赞美,不应严格限于圣经的文句;(2)基督教诗歌不应专事于表达旧约诗篇作者的经历与环境,应该表达唱者的思想与感觉。华滋哀叹当年会众唱诗蹩脚, 系因没有够好的诗歌可供吟咏,加上传道人将公共聚会唱诗的部分委诸于受俸的唱诗班与司琴。所以,他一生致力于圣诗的写作,展开圣诗学历史的新页。 他一生作六百首以上的圣诗,其神学思想属加尔文体系。由于他的诗歌颇能归纳会众的信仰经历,因而广为各教派所接受且吟唱。Benson曾指出他的技巧如下:「第一行迅速提出呼召,主题单一,吸引著会众的注意,不致分散。结构简洁紧凑,思想向尖端进展,成为一个整体。」他的作品至今仍为我们所熟识且乐颂的,包括了「普世欢腾歌」(Joy of the World),「千古保障歌」(O God, Our Help in Ages Past),「在十架」(Alas, and did my Savior Bleed),「奇妙十架歌」(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等。华滋的这一首奇妙十架歌,有两曲歌谱:歌谱(一):Hamburg梅逊(Lowell Mason)所作,但有说是从(葛雷果圣歌)改编:这首简单庄重的曲调,只用五个音符(71234)。是1824年当梅逊在乔治亚州的Savannah当银行书记时所作。但在The Boston Handel and Haydn Society Collection of Church Music, 3rd. ed. 1825,却说是从《葛雷果圣歌(Gregorian chant)》第一集改编。不过梅逊的孙子相信与其说是改编,毋宁说是精神相似而已。 歌谱(二):Rockingham (Communion)是米勒(Edward miller)所作。 按他的保护人与朋友The Marguis of Rockingham所说,本调首见于米勒的The Psalms of David for the use of Parish Church, 1790. 作者曾连任英国首相三次。 华滋于1707年,首次在他的Hymns and Spiritual Songs, BookⅢ发表这首受难节的诗,共五节,属圣餐部分。标题为「藉基督的十字,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本诗似以加拉太书6:14为依据。19th.C的文学评论家Mathew Arnold称此诗为「英文圣诗里最伟大的一首」。 建议您去找这首诗歌(颂主圣歌78)唱唱看,当您吟唱之际,必能感到我们和诗人华滋好像也与约翰、耶稣的母亲和妇女们同站在十字架下,目睹荣耀的主,为我们的罪舍下生命,被钉十架,流出宝血,为救世上罪人如你与我。 「看从他头!他脚!他手!忧情慈爱和血而流!哪有爱忧如此相遘?荆棘编成如此冕旒?」(第三节)。「假若宇宙都归我手,尽献于主仍觉不足;爱既如此奇妙、深厚,当得我心,我命所有」(第五节)。 见主为我们的罪付上极重的代价,我们岂能再犯罪,得罪神?愿华滋牧师的祷词,成为我们衷心的祈祷。 哈利路亚大合唱-韩德尔神剧「弥赛亚」 一、 作曲家介绍:韩德尔(George Frederick Handel)和巴哈(J.S Bach)同出生于西元1685年,二人同时为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巨人,虽从未面晤,但二人均以万丈光芒,永照乐坛。 韩德尔生于德国哈勒市 (Halle),父亲为宫廷外科医生,原希望他的儿子成为一位法律家(当时欧洲法律家身分地位很崇高),但韩德尔自小很喜欢音乐,甚至称父亲不在家,偷偷溜进父亲锁藏古钢琴的小阁楼,弹个不停,父亲这时才明白,他的爱儿真正喜欢音乐,感动之余,从此不再阻止他去弹琴。 韩德尔一生的作品颇多,他写过46部歌剧,12首弦乐和钢琴的小协奏曲,15部圣乐,余为大键琴、小提琴等各种音乐作品,数不胜数。他的作品曲调优美,自然易懂,特别「弥赛亚」一曲,更为不朽的杰作。由他创作的许多伟大神剧,至今仍无人可匹敌,世人尊颂他为「神剧之父」。 二、 作曲经过:这首威严壮丽的合唱曲「哈利路亚」,是韩德尔神剧「弥赛亚」中的一首乐曲。「弥赛亚」共53章,歌词取自圣经,共分(一)预言与完成,(二)受难与得胜(三)复活与荣光三部,歌词部分是由好友杰能士所编,音乐部分,韩德尔自1741年开始写作,在24天中全部完成(1741年8月22日至9月14日),总谱长达354页。这段时间,他足不出户, 与人无往,不眠不休,正如罗曼罗然所说:「醮站泪水挥毫」。当他完成了第二部的「哈利路亚」合唱时,他伏在桌上,感动的泪水直流,并呼喊道:「我看到了天国和耶稣。」韩德尔25岁时移居英国,因经营歌剧失败(当时一般嫉妒他的人,推出乞丐歌剧,打击他在当地原本成功的歌剧事业),终在56岁(1741)那年,挥泪离开他的第二故乡-伦敦,是时,爱尔兰总督支持他,特请他去都柏林(爱尔兰的首都)指挥他的作品。正好当时他的好友杰能士编好「弥赛亚」的歌词,他接受谱曲的请求,在这作品上,他写作速度的惊人与曲调的庄严,不仅恢复了他过去的声誉,同时也奠定了他再乐坛上万世不拔的根基。 「弥赛亚」于次年在都柏林由作曲者指挥首次公演,佳评如涌,连夜狂满。报纸呼吁女士不要穿撑裙,男士不要佩剑,以便让出地方,多容纳一些听众。 三、 乐曲内容:「哈利路亚」为第二部中第44章的合唱曲。「哈利路亚,全能的主,我们 的神,作了王。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基督的国。他要担当国政,直到永永远 远。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哈利路亚。」通过苦难与牺牲,神的爱子登上胜利 的宝座。这是古今最壮丽的合唱曲。 西元1743年,「弥赛亚」在伦敦康文特花园演出,英皇乔治二视野在场聆听, 当演唱到「哈利路亚」大合唱「全能的主,我们的神,作了王」时,不禁受感起立肃听。自此,在世界各地每逢演唱到这大合唱时,听众都循例起立。 巴 哈 - 马太受难曲作曲家: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他和韩德尔,同为巴洛克时期的两大音乐家,并在同年出生。巴哈是有名音乐世家的后裔,被誉为「音乐之父」,因其作品数量惊人,并且一生不曾写过任何一首无聊的音乐。巴哈的音乐,有著明晰感及完美的结构。他相当特殊之处,是他所写的「对位」作品,也可以使用在现代舞的配乐上。所谓「对位法」,是指二或二线以上的旋律同时发出声音,也可使用在现代舞的配乐上。有兴趣者,可观赏录影带「巴哈的悦曲」(The Joy of Bach)。 历史性:虽然巴哈的音乐如此完美坚韧,但有一段很长岁月,世人却淡忘这位巴洛克时代的伟大作曲家!这部「马太受难曲」,在1729年4月11日在莱北锡汤玛斯教堂首演后,就被烟埋了一百年;所幸1829年,孟德尔颂在柏林合唱协会重新演奏, 才受世人的注目。此事亦成为巴哈音乐复活的契机;今日每位音乐老师,均将巴哈的作品列为教学必要的教材。 何谓「受难曲」(passion):受难曲是按新约四部福音书中所记述的,将基督耶稣从最后晚餐,被犹大出卖,经彼拉多的审判,钉死在十字架上,到被埋葬的经过,再加入自由诗与圣咏合唱所演唱出来的音乐。 作品的音响结构与内容:巴哈在这伟大的受难曲中,大胆地作现代式「立体音响」的尝试:两队合唱团,两组管弦乐、两台管风琴,即一群唱「固定旋律」的儿童合唱团。曲中内容是,马太福音第26章、27章的故事。演唱时由福音使者(Evangelist))用宣教调唱出耶稣、彼得、犹大、和彼拉多等登场人物,由独唱者演唱,而群众的合唱,则夹在宣教调之中。 「马太受难曲」共有78曲。第一部是最后晚餐到被捕之前(马太福音第26章1-56节)。第二部是耶稣被捕,到复活之前(马太福音第26章57节-第27章终了)。 O Sacred Head Once Wounded:这首诗歌在全曲中出现五次之多,有时改变调性,有时改变四部和声。这首诗歌系16世纪时,哈斯勒(L. Hassler,1564-1612)所作的受难圣咏合唱。由于曲调熟悉,特别在此提出。希望上列数点,可帮助您认识这部伟大的作品。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神州团契 ╋(始于2006)
GMT+8, 2025-7-24 09:33 , Processed in 0.0538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