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另一个PMS(Premenstrual syndrome 经前综合症)。女士每逢月经来临前数日,因荷尔蒙分泌大幅度上落,会有情绪不安、抑鬱、心情烦躁、头晕、头痛、背痛、乳房胀痛等不适徵状。女性当中,约有75% 会受经前紧张综合症影响。
男士实在要体谅女士的苦况,丈夫可以提醒妻子改变饮食来纾缓经前不适。简单来说是少吃多餐、多食高纤低盐食物,还要经前少饮咖啡,减少吸收咖啡因。
其实体贴关怀是丈夫给妻子的治疗灵药:一杯果汁,一句问候,甚至轻轻按摩,就是纾解烦躁的良方。
P.S.:也许,妻子的经前综合症,正是给丈夫显露好男人本色的机会呢!
----------------------------
摘自《365天谈情说爱》陈钧陶著
----------------------------
蒙召的人(提摩太后书二章)
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就必作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合乎主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21节)。
为主工作,必须是清洁的器皿;被主使用,必须脱离卑贱的事。
一、摩西蒙召的时候,要把不洁的鞋脱下来(出三1-5)。摩西穿鞋每日牧养岳父的羊群,为时四十年之久,他的鞋每天踏在不洁的米甸地区、不洁的尘土上。现在主有计画要使用他,不再为岳父看羊,乃是为神牧养祂的子民。因此当他走近被火焚烧的荆棘之前,听见神的命令,要他把不洁的鞋子脱下来,理由是「因为你所站之地是圣地」。
要从事神圣的事工,脚踏圣洁的领域,怎能带著处世的心情和穿著不洁的服装?摩西将来要牧养祂的百姓四十年,他必须摒弃不洁的思想、言语、态度与行为,才能成为神重用的僕人,作贵重的器皿。
二、以赛亚蒙召的时候,要改变不洁的嘴唇(赛六5-8)。以赛亚养尊处优,出入皇宫,与诸王子过高人一等的生活,难免同流合污,沾染不洁,他每日的言语,也可能是属世的。一旦蒙神选召,要他成为时代的先知,不单要著书六十六章,成为唯一著作最多的先知,而且要深入民间,为神呼叫,唤醒沉迷罪中的同胞悔改离罪,他必须自己先被神洁淨,才能合乎主用,并且大大使用他。
于是有一位特别的天使撒拉弗,手拿火剪夹著火焚的红炭,沾了他的嘴唇,除掉他的罪恶,改变他的人生,他才配得被神使用,才有资格发表有关基督重要的预言,使他的讲道,改变他那一代,也影响下一代。
三、保罗蒙召的时候,要改变错误的观点(徒九3-9、18)。悔改前,保罗称为扫罗,他戴著有色眼镜看使徒们的福音运动,他用错误的观点批评耶稣。他为祖宗的遗传大发热心,极力摧残基督的教会,以为如此行才是维护真理,为神工作(加一13、14)。可是神要拣选他作外邦人的使徒,神有计画要使用他著写有关教会的许多书信,也把福音带到罗马帝国各地,所以,他必须先「盲目三日」。他对基督的真理早已盲目,现在加上肉体的盲目,让他有机会安静思想,为甚麽他所逼迫的耶稣,竟会从天上对他说话,发出比太阳更强的光照耀著他?
于是,他觉悟了,他完全明白了,主耶稣就是神的儿子,就是犹太人等候已久、神所应许的弥赛亚,也是人类的救主。三日之后,他的眼睛,好像有一块鳞掉下来,他重见天日,肉体的视力、心灵的视力都已复明。他于是被神使用、重用,一生重用,忠心耿耿,为主劳苦。既为主活,也为主死,成了最伟大的使徒,成了最贵重的器皿。
「凡在军中当兵的,不将世务缠身」(提后二4),要为主工作的人,不能背著「不洁的包袱」。「手洁心清,良善忠诚」是蒙召者必须具备的资格。如有不洁,即使被神所使用,也不能蒙神所喜悦。祂会使用你,但祂可能不喜欢你,可以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林前九27)。传道者岂能不谨慎,才不致被弃绝?
当亚伯拉罕蒙神呼召,神使他成为万国得福之源的时候,对他郑重宣告说:「你当在我面前行,作完全人」(创十七1中文漏译「行」字),作「完全人」,才能完全地完成神的重大託付,古时如此,今日也不例外。
「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弗四1)。
一般信徒如此,何况是为神工作的人呢?
------------------------
摘自《天人灵修》苏佐扬牧师短讲集
------------------------
“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创二十二12)
一个人一旦在神手中被磨炼得柔软温顺,就能敏察神的每个新的旨意,并且立刻顺从。当亚伯拉罕把以撒放在祭坛上,举刀要宰杀之际,神却叫他住手。另外给他预备一只献祭的公羊。这也许会给亚伯拉罕带来新的难题:如果神一下子叫他做一件事,一下子又否定先前的命令,吩咐他做另一件事,这样叫他何所适从呢?
如果我们专注神的某个旨意,那么当然在祂改变其吩咐时,我们的意念仍然会定着在祂原先的旨意上,一时转换不过来。那时我们可能会纳闷,神的旨意怎么前后不一致呢?但就亚伯拉罕而言,这一切是十分简单而直截了当的,他立刻顺服,而不向神质疑理论。不论处何境遇,他都单纯地信靠神,毫不疑惑。他这种不问为什么的顺服,给我们勾勒出一幅美丽画像,画出一个不靠自己、只知真诚敬畏神的人。
---------------------------
转载自《喜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