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州团契 ╋

 找回密码
 注册 | 加入团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950|回复: 0

[环保] 【零碳专题】全球变暖,与我有关吗?(组图)

  [复制链接]
  • dsu_paulsign:ta_mind
    擦汗
    2012-6-20 23:30
  • dsu_paulsign:classn_01: 3 dsu_paulsign:classn_02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0-6-24 10: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零碳专题】全球变暖,与我有关吗?(组图)
    本帖最后由 麦子 于 2009-12-3 10:58 编辑

    “冰川都化了,我们站在哪儿?”

    冰川断裂形成的沟壑,像极了大片中地球末日的场景。全球变暖带来的严峻现实,其实离人们并不遥远。面对它,人们不应仅仅停留在困惑和思考上,是必须该做些什么的时候了

    冰川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样洁白无瑕,上面布满了油污和灰尘

    气温上升,巨大的冰块脱离冰川滑落

    《2012》,这部正在热映的灾难片,“预告”着地球末日的场景。
    与之相对,哥本哈根,近日成为一个更热的话题。下月7日~18日,将在这里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机会”。
    “末日”的场景越触目惊心,人们对“拯救”的期望就越高。
    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在那遥远的地方,即将上演的“拯救”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次会议
    成了“拯救人类的最后机会”


    哥本哈根的这场会议,旨在给地球“降温”。
    20世纪的100年,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而过去的50年,又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50年。气温的变化过程证实着全球变暖的残酷事实。
    在全球普遍进入工业化的近100年来,地球平均地表气温升高了0.74℃。
    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如果升温1℃,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将会全部死亡;升温2℃,格陵兰岛的冰盖彻底融化,海平面上升7米。
    下月7日至18日,全球政要将聚首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大会的最主要议程是制定一份减排目标明确、国际社会认可和遵循的气候变化条约,以接替2012年到期失效的《京都议定书》。
    考虑到一份新的国际条约,需要各国政府花近两年时间协商、通过和批准,才能最终执行。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一度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机会”。

    离我们很近
    我省50年一遇的暴雪和它有关


    还以为全球变暖离我们很远吗?前阵子我省那场暴雪就和全球变暖有关。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介绍,在全国来看,11月出现这样的大范围降雪,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在气候统计中是60年一遇的量级,个别地区的降雪情况甚至是百年一遇。
    “以前的气候发生规律已经被全球变暖打破,过去百年一遇或几十年一遇的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出现的概率,出现时间、范围和地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气象灾害的发生更难以预测。”张强说,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引起的全球变暖,是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大背景。世界气象组织研究数字表明,全球极端气候的发生正在加剧,20世纪90年代比50年代多了5倍,包括干旱、洪涝、热浪、暴雨等天气。


    有数据印证
    我国中部三省平均每十年升温0.12℃


    我国中部地区变暖、全国变暖,是全球变暖的“缩影”,这在我国的气温数据上得到了印证。
    华中区域气象中心对我省、湖北、湖南这中部三省的气候进行了评估,发现近50年来这一区域的气温明显上升。
    该中心研究员陈正洪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1961年~2005年这45年来,这一区域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54℃,平均每10年上升0.12℃。对于年平均气温上升,夜间升温“贡献”更大:白天气温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36℃,夜间气温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92℃。
    “夜间气温上升高于白天气温上升幅度,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特征。”陈正洪说,夜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能阻挡一部分地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得夜晚气温升高。
    陈正洪介绍,升温使得我省在内的中部三省,同样出现了春、夏季提前,秋、冬季延迟,夏季延长、冬季缩短的气候变化趋势。


    它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导致干旱加剧,威胁粮食生产


    冬天变暖,夏天越来越热,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还威胁着我们的食粮。
    “全球变暖必将影响农业生产。”陈正洪说,在总降水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全球变暖带来的强降水必定会导致干旱的加剧,这将威胁到粮食生产。另外,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农业种植带将随之北移,这将使得能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日益萎缩。
    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六部门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也指出,农业生产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将是最大的,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1世纪后半期,我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气候变化造成的环境变化,还可能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影响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确实对农作物生产有影响,但其对河南农作物的影响程度现在还不能定量。”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一相关人士说。


    对经济的影响比加入WTO更大

    气候变暖绝不仅仅是“摄氏度”升高,而是对国民经济产生明显影响。但相比于农业,气候变暖对工业的影响是“隐形”的。
    国家气象局原局长、中科院院士秦大河认为,气候变暖对工业的影响仅为农业的一半,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农产品原材料、零售业市场需求、能源消耗及劳动者工作效率等因素间接影响工业生产。
    “气候变暖的影响比加入WTO更大,还会降低百姓生活水平。”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院士说。
    但现在的“金融危机对全球变暖有一定减缓作用”,在一个高端论坛上,秦大河语出惊人,他解释:“因为经济的原因,工厂少了很多,自然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也就少了很多。但这种减排是被动减排,一旦金融危机缓解,今后人类的活动会更多,对气候影响也会更明显。”

    对 话 DIALOG


    冰川表面灰尘加速冰面融化
    对话《南方周末》科学记者黄永明
    今年夏天,受绿色和平组织邀请,《南方周末》记者黄永明随“极地曙光号”科考船赴北极考察。他目睹了正在加速融化的冰川。
    昨天下午,商报记者就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独家对话了黄永明。
    记者:你们主要的考察任务是什么?
    黄永明:主要是考察冰面和冰川内部结构,冰川和海冰对日光、气温、海水等的响应,影响冰川融化的因素等。
    记者:在去北极之前,对冰川有什么样的概念?去过之后发现有什么不同?
    黄永明:在我们的想象中,冰川应该是洁白的,一尘不染的,但到了之后,才发现,冰川和海冰的外缘很脏,有很多灰。
    这种灰主要有3个来源:一是冰川附近的格陵兰岛上的泥土,被风吹起飘落到冰川上;一种是陨石滑落过程中产生的;还有就是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灰烬。
    记者:对于冰川上的灰烬飘落记录,科学家有什么结论吗?
    黄永明:科学家研究发现,从1788年到2002年间黑炭浓度的精确情况,时间分辨率小于1年。而在1850到1951年的一个世纪里,黑炭浓度急剧上升,达到峰值;之后的50年里,浓度又开始下降,但仍高于1850年之前的水平。在我看来,1951年之前,化石燃料的灰烬曾在60年的时间里在冰面上加速聚集,使得冰面吸收越来越多的阳光,然后融化得更快。
    记者:在北极,冰川上的断裂带是不是在加大?
    黄永明:冰川上的断裂带变化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只能通过卫星图片对比才能发现。虽然每年海冰都在经历着断裂——冻结——断裂的过程,每年9月断裂程度最大,到3月断裂停止了,冰冻又达到一个极值,但从总体上来说,海冰之间的连接距离是在逐步缩小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加入团契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加入团契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神州团契 ╋(始于2006)

    GMT+8, 2025-7-26 14:55 , Processed in 0.07840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