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爸妈的信 爸妈: 妈妈这次住院,也开始打胰岛素,但检测的血糖一直居高不下,也让孩子心里一直很难过。我也在想究竟是为什么,其实三高(血压,血糖,血脂)被称为富贵病,究其原因,更多是出在嘴上。 昨天妈妈劝我把你们喝剩下的麦片汤喝了。当时我很生气,不是因为是你们吃剩下的,而仅仅是因为爸妈观念仍停留在饥饿年代,总以为吃得多、吃的好才是健康、有福。 但今天许多病恰恰就是出在管不住嘴上。鸡蛋是好东西,豆浆也是好东西,包子,玉米……都是。但是一顿吃下太多“好东西”,超出了身体所需,这些糖分,蛋白质,脂肪积累在身体里,就是为祸之根源。记得有一次我回来,爸妈每天早上准备丰盛的早餐,满满的大碗豆浆、蒸鸡蛋羹,等等,只让我吃得肚撑也吃不完。 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实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是慢慢减少的。如果还按年轻时的饭量,而运动量(仅靠走几步路)是跟不上的,也根本起不到减肥的作用。爸妈太过重视吃饭,所以问题也就出在吃上。 记得**的女婿东东也是高血糖,体胖,住院时我们去看他。他说自己变成了低血糖,才4点多,因为他晚上坚持不吃饭,只喝水;而我岳父一家从没有血糖的问题,因为他们常年就是一天两顿饭,虽然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值得效仿,但少食,甚至是忍受一点饥饿来保持健康,却是咱该学习的;还有我小婶,以前也是血糖高,现在控制得非常好。她也谈到节制之重要,她非常瘦,是源于运动加上不乱吃东西。 圣经上讲“唯用爱心说诚实话”,而圣灵的九样果子,最后一样,同样是节制。儿子之前其实早就想过这个问题,只是怕爸妈觉得儿子是怕你们吃,但这怕却不是出于爱心,为了妈的身体健康,希望原谅我这不中听的话。 妈妈,你必须改变观念,别想着吃得多,吃的好才是健康,一定要恨这些食物,特别是米面,馒头,汤汤水水。 饥饿的感觉真的很难受。我在家常见不是饭点儿,妈却随手拿什么吃。其实你的体重已经暴露了一切。如果有节制,体重不会这样超标。而吃进身体的食物,都需要身体系统去消化、吸收、储存、消耗掉。有篇文章讲,吃进的东西转化成糖分以后,必须人体分泌出胰岛素,将其搬运、分解。但如果吃进太多的食物,产生太多的糖分,人体的胰岛素分泌能力有限,搬运不及,就成了高血糖。这时,靠吃药物来分解,只是暂时化解。过后再形成恶性循环,再多吃,分解不了,吃药,甚至打胰岛素,人体自身分泌胰岛的能力就会下降甚至破坏。如此,就只有靠药物来维持,这样的人生是可怕的。 妈妈,我前段照顾**叔,见**婶非常瘦,她也是晚餐基本不吃米面主食,节制饮食成功减下来的。 今天中国早已过了饥饿年代了。咱也得明白多吃的危害,我记得圣经箴言上有一句: “求你叫我也不贫穷,也不富足,赐我日用的饮食。” 我想这与中国吃饭七分饱是相通的。富人骄傲体胖,他的钱财成了拦阻他信主得救的重担;而贫穷人太穷,卑贱、偷窃,犯罪得罪神,也不好。但像咱们家庭正是也不穷也不富,有主足够了。 用在生活上的智慧,儿子有几条建议,爸妈可以参考: 一,以后别轻断食了,就晚餐别吃了。可以喝点儿水,打点蔬菜汁,米面主食全断。 二,每顿饭尽量别吃太饱,同时也用手机查查吃的食物,含糖量高不高,高的话就别让我妈吃了。 三,别想着饭菜倒了可惜,不要吃剩菜剩饭、不喝剩汤,特别是面条汤,一口别喝,倒了。吃面,喝清水、凉白开,别喝稠面汤了,甚至早晚喝汤也用小碗,少喝点儿,剩了倒掉也比喝到肚里再用药去化解强。 四,饭后到下一顿饭间不吃东西,宁可忍受一点饥饿感,饥饿感忍受过去就会习惯的,并且为了长寿。像我爷爷从前就不大吃餐间食物,身体比较瘦,若不是阿尔茨海默病,估计到100岁也没问题。 五、逐步恢复运动,制定运动计划。比如一天1万步,坚持走够这么多再休息。 六、减肥。住院这几天,妈瘦了至少2kg,为什么?我想就是零嘴和食物吃的少了,但没怎么运动。等好了以后,一定制定一个减肥计划,而这才是成效和标准。如果体重能减到140甚至120以内,我想连药也不用吃了。慢慢来,就从控制食量、减少一餐和运动做起吧。 爸,也别再研究什么食材有什么好处了。书上太多经验,但不会告诉咱,吃太多才是致病的根源。 其实我也有饮食的问题,吃的过多、过饱、又特别爱吃甜食,比如水果,胃口太好,或许是年龄不到,倘若不改变习性,再过几年,我估计也是血压和血糖都高了。 所以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注意,一起来改变、纠正。生活习惯的病,就要靠生活习惯的调整来治。 爸妈,希望你们能够健康、长寿。而生活观念必须得先有改变,然后坚持按正确的生活方式生活,相信我们会更加的健康的。 儿子阿冠 这是给爸妈的一封信,因为爱而发言,也因为主说:“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都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太12:50),故分享给您,望有益于彼此。阿们。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神州团契 ╋(始自2006)
GMT+8, 2024-10-7 19:00 , Processed in 0.03323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