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州团契 ╋

 找回密码
 注册 | 加入团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赞美进入他的院——教会礼拜中的音乐》—第六章

2012-1-18 13:36| 发布者: Q蛋| 查看: 7348| 评论: 0|原作者: 张国荣|来自: 我爱诗班

摘要: 第六章对教会音乐的展望 然而,在我们尚未确立适当的音乐根基之前,我们还是要吸收西方音乐新鲜之生命力,发掘过去本地的音乐遗产,然后有新的创作,才能真正有自己的音乐。 本书最主要的重点放在前面四章所论及的牧 ...

第二节 强化圣歌队并组织儿童、少年圣歌队

   圣歌队是教会音乐的中流砥柱。现在一般圣歌队都不很健全,真能行使其功能者不多。可能是在组织和训练方面的微弱,所以针对现在教会圣歌队在组织上应加强,在都市教会其队员大概没问题,只怕队员流动性太大而影响训练。而在乡镇的教会其圣歌队员素质也许稍差,因一些程度较高的都外出就学或就业,那些留在教会的,在训练上实在有些吃力。无论在都市或乡下的圣歌队员都应尽量求固定,并定期征收新队员,来加以训练,充实阵容。尤要者,每个人要明白圣歌队是一种奉献、服务,是要帮助领导会众的,不可随便参加而应付一番,应知圣歌队和礼拜的关系,是为帮助礼拜更庄严、虔诚,不是为表现自己或荣耀自己。

   要加强圣歌队,队员当然是基本条件,但指挥者所受的训练和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指挥者都是该教会对音乐有兴趣并稍有指挥经验的青年或长辈来担任,有的倒很胜任。有的因其不是专门的,所以在指挥法、乐理、歌曲诠释方面就往往不尽理想。这种的指挥者所领导的圣歌队其成功度较有限。但我的意思并非说指挥者定要教会音乐系毕业的才行,而是说指挥者不可随便聘任。最起码也应该是对乐理、发声、指挥法与圣诗的诠释有把握的。假使他先天有这条件当然更好,不然,对于那些非专业性的指挥者,我建议由各中会教育部(或有音乐部)主办每年数次的研习会,利用假日或寒暑假聘请适当讲师施以训练。希望指挥者本身要关心,或传教者更要鼓励指挥者参加此种进修研习,增进他对圣乐的知识和训练技巧的学习。

   在训练方面,我希望每个圣歌队四声部的人数要适量平衡。通常是缺乏女低音(alto)或男高音(tenor),有时却是男低音(bass)少而男高音(tenor)多。那些人数少的声部,也许是队员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唱女低音(alto)、男高音(tenor)是比较差的人,是因轻视他才令他唱那一声部,这是错误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音质和音域,不能过于勉强一个人唱不适于他音域的声部。通常唱低音的应比高音的要多些,至少也应相等,这样四声部唱起来才能有稳健之感。四个声部分配妥善之后,当特别训练的是音质(tone)。通常圣歌队所唱的都要求大声,这样不只对训练音质没有帮助,反易荒腔走板。因为各唱各的,不会一面轻轻地唱,一面听其他声部和伴奏的声音。有的圣歌队是谱都唱对了,只不过音质太差。所以,指挥者当注重训练音质,还要加强赞美诗(圣诗)强弱的表情。圣诗要唱得好,基本问题视谱能力要强,而视谱要快,没什么秘诀,唯有勤看多唱,视谱就会快了。还有一点,圣歌队指挥者对那较有难度的赞美诗要勇于尝试,使圣歌队渐进式的练唱,增加体验,才能提高圣歌队的程度。

   队员参加圣歌队的年龄限一般都不稳定。在变声期(尤其是男生)就不大愿意唱歌,所以男孩子约十八岁声音成熟之后参加成人的圣歌队比较合适。但到某适当年龄有一些男孩子要服兵役两年或参年,又有一些是就读他地或在他处谋职,又有些女孩子结婚后就少来参加了。当这些队员一时不能再参加圣歌队时,就缺了许多人,要等到寒暑假有人返乡,队员又增添一点,在平常,队员有时实在少得可怜。在这种情况下的圣歌队,要临时征求队员,又怕他们不会看谱,新旧队员合参训练有其困难度,是一般旧队员和指挥者最感头痛的。但是我想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教会应有几个圣歌队。也许那些连组织成人圣歌队就成问题的教会,会觉得再组任何其他圣歌队是不可能,他们会认为这计划太理想,无法做到。可是要想想虽然成人圣歌队难以组得坚固,但教会中总还有其他年龄层的人,所以还可以想办法组织其他年龄的圣歌队,培训做为成人圣歌队的接替者,我认为这是必要的。

   理想的教会圣歌队可分为三队,但要依各教会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定。

1、儿童圣歌队

   以八岁至十三岁组成,这时不需分部,都以齐唱(unison)或以轮唱(round),加入简单的高旋律装饰调(descant)亦可。这一队可用小提琴或木笛伴奏。这一组的指挥者要挑选认识和了解儿童心理及声音的人选,并与儿童能处得很融洽,同时有经验的青年来担任,最好是姊妹。

2、少年圣歌队

   以十四岁至十七岁组成,可分为两部:女高音、女低音(soprano、alto);三部:女高音、女低音、男中音(soprano、alto、baritone)及轮唱法。用风琴或钢琴伴奏。

3、青年、成人圣歌队

   以十八岁至五、六十岁组成,甚至更高。这也就是一般教会礼拜中的圣歌队。可分为两部、三部、四部、独唱等,以风琴、钢琴伴奏均可。指挥人选以具音乐技能及经验的成人,特别要有奉献心志的人来担任为佳。

   这不过是一个原则,因上列各类的年龄他们的音域、音质大略相同,生活习惯也相近,比较容易团聚。至于实际情形当然有酌量选择的必要,不过通常教会要有两个圣歌队并不困难;一个是青年及成人组成(也许也包括妇女诗班),一个是由儿童、少年组成。

   在台湾目前的情形,国小五、六年级的儿童有的忙于补习,要挑选召集不易。故以二、三、四年级的儿童开始训练最合理想。挑出十几廿个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这段时期的儿童最令人喜爱,其学习态度认真,有点小大人的风度,不论在学习、在献唱时的情景都使人有「若不回转像小孩子,断不能进神的国」的感悟,这真是一群小天使。儿童圣歌队的好处不仅可收到宗教教育的果效,带领他们走向奉献身心的道路,同时也为少年、青年的圣歌队铺路。训练这群小孩应该要求轻柔的声音,不可像过去只鼓励「更大声一点!」同时可开始教五线谱和乐理。现在的学校对音乐教育有三种类型:重视的有20%,视为点缀品的50%,轻视的有30%。5我们的教会应该补足一般学校对乐教不够之处,利用儿童圣歌队或主日学的练唱圣诗,恢复过去古代的乐教。关于青年和成人组成的圣歌队,在教会中要选十几位倒不是难事,可多鼓励高一、高二同学参加,这是他们最好的机会。困难的是在指挥者、伴奏者的挑选,若迁就一些的话,稍具音乐常识与经验的人也可担任,慢慢操练他,因为圣歌队的本意就不在炫耀个人才华。

   在教会要使礼拜中的圣歌队发挥其功能,达到圣歌队在礼拜中存在的目的,它必须在组织和训练方面加强,并且要有儿童、少年圣歌队的组织,一方面提高成人圣歌队的素质,一方面使圣歌队都有足够的人来事奉教会。

第三节 充实神学院之教会音乐教育

   神学院既然设有教会音乐系,是为了培训教会音乐人才,所以院方音乐教室和器材的设备须充实完整,同时师资需最优秀和足够,使学生得到最完善的教导,让他们不只有丰富的音乐知识,熟达的技巧,更要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不只注重圣乐方面,也同时要注重音乐教授法,使他们不为毕业后的出路担心,同时也能非常适应胜任各种音乐教育工作。一般观念认为他们只要在教会中教音乐,指挥圣歌队,伴奏圣歌队或当司琴,或计划教会音乐事工,但如果教会能聘任他们为专任的音乐工作者,给予适当的薪水,这个教会是有福的。假使教会尚未有聘专任音乐干事的观念和预算的话,也应该尊重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艺,给予适当的津贴,以资鼓励,不能认为他们都要免费来事奉。

   为了维持生计,他们一定要有工作,也许在音乐班上课或个人招收学生。因为神学院都没有立案,毕业文凭政府不认定,所以难于被公立学校聘用,也许在私立学校还有可能被聘用为音乐老师。假使他们可能在学校里当音乐老师,那也是好事。有个假设,在将来可能的话,在教会所办的大学或学院有音乐系者,音乐系录取的学生前三年学一般音乐课程,最后一年由神学院协助,使之专修教会音乐方面。这样,他们有了公认文凭,一方面可在学校当教员,又可服事教会。虽然在学校里不能直接有宗教活动或唱宗教歌曲,可是基督徒的音乐教师在学校里,与老师、同学相处的生活,以及他教课的热心认真和有把握,就藉其工作的表现和结果来荣耀神。这个方案是否有可行性?

   今日在我们台湾音乐界最感痛心的地方就是在这「没有自己」,「没有本地」的毛病上。我们需要有自己的音乐。在我们教会里也应该有合乎本地民族性的音乐。这些圣诗和赞美诗的写作上,当然要靠神学院教会音乐系对作曲有研究的人来创作。假使神学院研究所毕业成绩优良,或教会音乐系毕业生有音乐创作潜能的人才,应多鼓励和支持他们出国深造,以期发扬本土音乐的风格。以台南神学院毕业的骆维道牧师为例,他就是有机会出国专攻民族音乐和作曲,他就是一位相当杰出的人才,对圣乐界已有非凡的贡献。但只有他还不够,在教会音乐界里还需更多的人才,共同负起复兴教会音乐的重责大任。

   还有一点对神学院课程的建议。为了神学研究所毕业生将来到教会牧会工作上的需要,要安排有圣诗学、礼拜与音乐、教会音乐、指挥法、发声法、学院圣歌队、这些要考虑和酌情列为必修课。如能学会一点乐器(如钢琴、风琴或木笛、吉他等)也是很有用的。因为学音乐不只是教会音乐系学生的专利,尤其将来要当牧者或教育者的神学生尚需尽量多学习一点。

第四节 圣乐合唱团和教会圣歌队出对外活动

   今日教会的宣教方略是多角型,不仅限于在教会里的教训和宣扬,也应该主动将基督教福音向社会各阶层进入。今日我们传福音的武器除了圣经之外就是圣诗。既然圣诗是传扬福音最佳的武器,又为何置之不用呢?今日教会音乐应用上最大的遗憾,就是仅止限于教会内的活动,没有完全发挥它对外传播的功效。用音乐诗歌的方式传道,总较其他方法易于被人接受,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常听到许多人的见证,他们就是因为听到教会唱诗的声音而被吸引进入教会的。要对外传播福音,应是今日教会音乐最大的使命。事实是,音乐能辅助达成佈道的效果。

   我们首先要充实神学院内教会音乐系,或另设圣乐学院造就人才,这是要发挥圣乐在教会或对外佈道事工上治本的唯一途径。同时要多设几个较高水平的圣乐合唱团,经常对外演唱,又有福音信息传讲。这种组织可在教会办的大学、中学里成立,或以大都市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来组织,或由各中会推动组成,过去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地圣乐团的对外演唱,都颇获好评。此外神学院诗班或合唱团的对外演唱,大都规模较小,而限于在教会内活动而已。一九九五年三月廿二日台湾神学院建校一百一十三周年院庆音乐会,就突破以往在教会内演出的型式,走进了国家音乐厅,也就是做到了踏出社会大众的一大步,以音乐向大家宣扬上帝的爱,以及表现基督徒的感恩和赞美,用不同的音乐,不同演奏的方式、表达「对人有爱,对乡土有情」之心。在台湾,教会办的学校不少,假使能尽力组成合唱团,也真能帮助那些年轻人有机会获得音乐知识和技巧训练,并充实信仰灵命,操练事奉心志。6当然人才和经费是大问题,可是大家有了异象,朝标竿直跑,终有达到的一天。这种的圣乐团不是专业,而是业余的,如有一笔基金支持的话,这种圣乐团可以说是一座活动的礼拜堂,对外传福音,一方面藉音乐敬拜,使听众听到美妙歌声来认识上帝,一方面藉诗歌中的信息做佈道,引领人归主。

   说到这里,教会音乐的路线应趋向学校化、教会化、大众化。神学院、教会学校应多倡导圣乐活动。至于教会圣歌队也可以彼此观摩学习,又可召集附近几个教会圣歌队组成更大的圣乐团对外演唱,或者邀请不同教派的诗班一同练习,这不只加强队员的兴趣,互相激励,提高进取心,同时各教派在一起也可增进同心合一团契的关系。如果教会有个可以出阵的圣歌队,又在当地有大学、中学,可以酌情邀请他们一起开音乐会,这可增加教会和一般学校的友谊,在无形中也可传福音。末了的话,教会音乐并不是温室的花朵,仅在教会礼拜或聚会里衬托,它应是积极的福音使者,经常对外宣战,它属于大众,属于那千万尚未归向基督的人们。

第五节 目前对会众和主日学唱诗的当急之务

   现行长老会《圣诗》已出版卅多年了,可是大多数传教者都还只使用圣诗中那些他个人较熟悉的圣诗而已。唱圣诗是一种对上帝的奉献,假使能使用新调子来颂赞上帝不是更好吗?诗篇四十篇3节:「祂教我唱新歌,唱颂赞上帝的歌。」诗篇九十六篇1节:「要向上主唱新歌!全世界都要歌颂上主!」当我们读过这些之后,还一直喜欢用那些旧的,而不愿意选择新的诗让信徒吟唱的话,那是在上帝面前不忠实。我并不是说旧诗价值会比新诗低,因为每首有价值的诗是像圣经的故事一样,虽旧又长新。长老会设教百周年时代的圣诗委员会经过七年的努力,选用新曲调和新翻译歌词或新创作,而出版新圣诗,都是为使台湾教会的信徒音乐水平提高,有更大范围的圣诗可供选用,来颂赞上帝和帮助信徒灵性。如果我们还固执使用个人所喜爱的一小部分的诗,那不太可惜吗?如今长老会教会音乐委员会又预定于近年中再出版新圣诗六百多首,那不是对这些不尽力发掘宝藏的人的又一种负担吗?

   目前台湾教会对圣诗的急务是多创作新曲,多介绍新歌,并且也要多介绍没唱过的圣诗,牧师和圣歌队指挥者当负起介绍和教唱新歌的责任。无论是在都市或乡下教会,对于新歌或没有唱过的诗如多练唱几次,我相信没多大问题。虽然会众中很多不会看谱,可是凭大家过去唱诗的经验,以致音感力特佳,多听几次又多唱几次,很快就学会唱了,同时也会觉得好听。学唱新诗可事先训练圣歌队,尔后让他们帮助会众练唱。

   至于会众练唱的改进,平时都在礼拜前,有时还占用礼拜开始的时间。我看过有教会甚至每次拖了十五分至二十分钟,这是不太合适的。会众到礼拜堂都很愿意有静默祷告和读经默想的时刻,如果练唱圣诗一下子练那么久,又大部分是已经熟练的,这会破坏礼拜者静默气氛,又会失去礼拜者对这首诗的注意力、感动力与兴趣,最好是利用礼拜后随即接着练唱,或利用祈祷会、团契聚会、家庭礼拜前后安排时间练唱新的圣诗。在平时练好,比在礼拜前才练唱一两次是好得多。目前的教会应多介绍各教会信徒不太熟悉的圣诗,使大家能有机会运用到圣诗中的宝藏,来献给上帝。

   会众唱诗,通常会唱得过慢,又越唱越慢,无法唱出歌词的意义和在音乐里的滋味,所唱的竟然像鸣的锣,响的钹。没有按保罗所劝勉:「要从心底发出音乐,颂赞主,向祂袍歌唱。」(弗五19)「要用灵歌唱,也要用理智歌唱。」(林前十四15)因为真的赞美神不是一种表面虚浮的事,而是一种灵里的事。沙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雷特》里有一句极富含意的话说:「心意不和的祷告,不能上达天庭。」祷告如此,诗歌亦然。要使唱诗有意义,必须要口唱心和,若只唱出音乐之美,而忽略以灵以理智同时唱诗,是很可惜的。同时,也要训练会众知道歌词与音乐上的连贯性。唱诗时要唱完一句才呼吸,不可在一乐句中换气,而使歌词中断了意义。礼拜中的圣诗如果是会众所熟悉的,圣歌队员或会众中会看谱的,就可以四部合唱之,效果一定更佳,否则都以齐声最好。

   关于主日学学生唱诗更有积极要改进之处。因为许多主日学老师在教唱时仍然还要求:「大声一点!」不只主日学学生,甚至连对幼稚班小朋友也是如此的要求,实在破坏了所谓「天使的声音」。我建议教唱老师,要诱导主日学学生以自然、轻柔、清脆又美妙的声音来唱,不必太重,更不应该要求他们如大人一般的发声。有关主日学用的圣诗,也应该像大人一样,多加以介绍吟唱新的诗。有许多教会使用中国主日学协会出版的统一教材所附诗歌,长老会的教会主日学大都也采用长老会教育委员会出版的教材所附诗歌,都是依据每课主题而选定的,可是我查看那些诗歌,很多只采一些圣诗的副歌,唱起来好像没有一个开始。又有的是奋兴短歌之类的,即大部分的诗歌在音乐上和歌词信息上没多大价值的,其旋律的进行、节奏、和声都不是上乘的。教唱的老师所教的也常常和主理者要用的诗不一样,两者没配好,真可惜!我认为讲台语的教会之主日学,北京语的主日学圣诗固然可用,可是在长老会《圣诗》里也有四十五首儿童用圣诗,又教育委员会也早于一九八五年就发行儿童诗歌两百首,其中我也曾提供很多数据和参与编审工作。这些诗歌,一般还有很多教会很少应用它,也许是不认识圣诗中和儿童诗歌本中有那么多好听的儿童圣诗。所以,我建议所有主日学老师多利用圣诗中的儿童诗歌,并在合班礼拜善用与当日主题有关的诗。主理者要使用儿童会唱的,可是不只限于那很狭的部分,圣诗里其他也有一些适用于主日学学生唱的,例如:<万物相与聚集欢喜>(圣诗66首,普颂33首,颂新3首),〈我心赞美上帝>(圣诗67,普颂536首,颂新8l首),〈为着美丽的地面>(圣诗65首,普颂14首,颂新199首)、(上帝做阮代代帮助>(圣诗27首,普颂30首,颂新86首)、<平安冥!圣诞冥!>(圣诗79首,普颂100首,颂新107首)、〈着听天使在吟讲>(圣诗82首,普颂105首,颂新116首)、〈今阮感谢上帝>(圣诗73首,普颂349首,颂新607首)、<请来忠信圣徒>(圣诗92首,普颂109首,颂新1首)、<无限荣光与赞美>(圣诗106首,普颂146首,颂新188首)、〈耶稣真正死复活>(圣诗123首,普颂190首,颂新157首)、〈在圣经有记载永远活的路>(圣诗139首,普颂440首,颂新336首)、〈美妙主耶稣>(圣诗149首A.B,普颂61首,颂新200首)、〈先贤信仰万世永存>(新圣诗45首,普颂431首,颂新517首)、〈人若结连在主耶稣>(圣诗174首,普颂296首,颂新382首)、<主耶和华是我牧者>(圣诗6首,普颂29首,颂新85首)<圣哉,圣哉,圣哉>(圣诗51首,普颂1首,颂新1首)、<我主故乡拿撒勒>(圣诗98首)、〈至好朋友就是耶稣>(圣诗275首,普颂618首,颂新371首)等,也许还有许多。

儿童们在主日学时代也可慢慢学习大人在唱的圣诗,当他们渐渐长大后,才能对圣诗的其它方面多有了解。这是今日教会主日学所应努力的。

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神州团契 ╋(始于2006)

GMT+8, 2025-7-24 10:01 , Processed in 0.0561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