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以后(古典时期)
讲完了巴洛克时期和期间的两位大师,我们最精彩的故事已经讲完。之后如同其他音乐形式一样,宗教音乐也进入了一个多样化的发展阶段,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音乐中,宗教声乐仍然是作曲家们十分偏爱的主题。不同乐派不同教派的作曲家们用自己各自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宗教情绪。我们来看看各位作曲家的相关作品:
海顿:这位交响乐之父在教堂的唱诗班里面接受音乐教育,后来任宫廷作曲家多年,待遇优厚却并不太如意。海顿一生热衷于宗教声乐的创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唱剧《创世纪》,和门德尔松的《以利亚》都算是仅次于《弥赛亚》的第二大清唱剧。《创世纪》的首演就获得了轰动,而海顿一生中最后一次公众活动,就是在维也纳大学指挥了《创世纪》的演出(而亨德尔最后的演出,恰是在1759年的复活节指挥了《弥赛亚》的演出)。海顿还有一部半宗教题材的清唱剧《四季》,表达了一种纯真的宗教情绪。海顿是一位虔诚的教徒,而且比起同时代的贝多芬和莫扎特来说,来的更加彻底。海顿喜爱《圣经》中的乐观题材,每次作品在教堂演出他总是无法掩饰自己的兴奋,神的胜利令他倍加快乐!而海顿一生一共写有14部弥撒,他的创作开始于1750年的《f小调弥撒》,那是他才18岁。而他一生的最后一部作品恰恰也是一部弥撒,那是1802年9月8日上演的降B大调《谐和弥撒》,此时海顿已经70多岁了。岁月沧桑变迁,海顿从一个孩子成为一位老人,然而他那天真纯朴的宗教情愫却亘久长新,感人这后世的人们。
莫扎特:历史上最有名的神童,上天给予了他绝世的恩赐,让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无数优秀的音乐。莫扎特是共济会成员,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基督教组织我并不是十分清楚。莫扎特为共济会创作了不少宗教康塔塔和清唱剧,只是现在比较少演奏了。莫扎特最著名也最有传奇性的作品,自然是他的遗作:《安魂曲》。这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安魂曲,曾经安慰过无数的灵魂。今年为了纪念9·11恐怖袭击一周年,全球轮奏莫扎特《安魂曲》,从太平洋的某个岛国开始,经历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在这24个小时之内,每时每刻,地球的上空都有安魂曲的乐声环绕。在电影《阿玛丢斯》(莫扎特传)中,安魂曲成了作曲家萨列里谋害莫扎特的工具之一,而事实是一位伯爵要想写一部安魂曲纪念亡妻可是又没有能力,找人匿名拜访莫扎特委约作曲,结果莫扎特正好受到各种打击,以为这是死神来要他为自己的死写一部安魂曲,于是几乎将最后的精力花在这部作品上。然而不幸的事,作品尚未完成,莫扎特就离开了人世,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候,他还惦记着安魂曲的创作。然而在莫扎特的赞礼上,根本没有安魂曲!莫扎特就默默地被埋葬,从此归于尘土永别世俗了。莫扎特去世后的18年,海顿去世了,葬礼上演奏了莫扎特的《安魂曲》。莫扎特一生还创作了17部弥撒,其中有的是委约制作,有的是为了自己的婚礼等特殊用途做的。莫扎特的c小调弥撒是一部完成了的未完成的作品。而莫扎特的《加冕弥撒》,据说是为了萨尔茨堡北部的一座教堂每年举行的圣像加冕仪式所做。
贝多芬:贝多芬是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浪漫主义的开山鼻祖。贝多芬在各个题材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宗教音乐方面,贝多芬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作曲家。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的最后一乐章所唱的《欢乐颂》,就是歌颂神的诗歌。现在许多中文翻译是不准确的,是个最后的一段就是在向全能的创造者献上感恩,仰望九天的星空,看着慈爱的造物主在天上,等待众人的回归。而在写第九交响曲之前的联系制作《合唱幻想曲》也是歌颂神的诗歌,歌词写作:“逼进心灵的伟大事务,是新的美丽的花朵绽开,美丽的灵魂啊,快乐的接收艺术的馈赠,当爱与力携手的时候,人们将报答神的恩赐!”而在贝多芬晚年和第九交响曲同样重要的作品,是一部同样冗长的《D大调庄严弥撒》,贝多芬花了4年时间来完成她。如果说贝多芬是最高的音乐建筑师,那么《庄严弥撒》就是他所设计和建造的最宏伟、最圣洁、最善良、最激动人心的大厦之一。在这部弥撒前,他写了一句话,表明他的音乐都是“从心灵而来,能找到通向心灵的路“。如今,这部弥撒和巴赫的b小调弥撒一样,都是弥撒曲的巅峰作品。在1985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加冕典礼上,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演奏了这部弥撒,并留下现场录音。贝多芬除此之外,还做有《C大调弥撒》和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上》。
古典时期大约就告一段落,实际上在巴洛克和古典交接时期的重要作品还包括早逝的佩尔格莱西的《圣母悼歌》和凯比鲁尼的《安魂曲》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