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尔和《弥赛亚》
巴洛克时期的两位大师之一亨德尔(George Frederic Handel)。虽然现在,巴赫的作品被更多的演奏,但是在当时,亨德尔的威望远远高于巴赫,甚至成为巴赫的钦慕的对象。亨德尔的作品编号达到600多号,和莫扎特相当,无论在声乐器乐领域都有涉及。而巴赫没有接触过的一个体裁就是格局,但是亨德尔学过正宗的意大利歌剧,而且曾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而亨德尔在写《弥赛亚》之前在歌剧的创作上遇到了很大的挫折,更倒霉的是他中风了!经过温泉****,亨德尔在身体上有所恢复,但是创作状态仍然低迷。这个时候脚本作者(我一下子记不起名字来了,请参见参考资料)送来了《弥赛亚》的唱词,这个与众不同的脚本极大地吸引了亨德尔,从此亨德尔开始连夜创作,奋战25昼夜完成了旷世巨作《弥赛亚》。亨德尔说,当他写到《哈里路亚》大合唱的时候,他说:“我看见天国了,看见耶稣了!”。后来的事实也说明,这确实是天国之音。在1743年3月23日《弥赛亚》在伦敦演出时,英皇乔治二世深受感动,站立致敬,从此相沿成风。《弥赛亚》于1742年在爱尔兰都柏林首演,1743年在伦敦首演,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亨德尔也从低迷的状态里面走了出来,并且决志放弃歌剧的创作,专心写作清唱剧。1759年,也就是亨德尔逝世的那一年,亨德尔完成了他最后一部清唱剧《时间与真理的胜利》并指挥了演出。也是那年的复活节前(4月6日),亨德尔最后一次指挥了《弥赛亚》的演出。在那一年的受难日(4月13日),亨德尔离开了认识。 《弥赛亚》与绝大多数的清唱剧不同,没有任何剧情,完全是由圣经的话语组成,充满了诗意。作品分为三个部分:预言与成就;受难与得胜;复活与光荣。作品以庄严的由法国风格的序曲开始,号角的吹响让人感到天国的信息。第一部分表现的是对耶稣降生的预言和耶稣的降生,音乐非常欢快,处处透出喜庆的气氛。到了第二部分,一开始表现的是耶稣的受难,所以乐风急转直下,一股悲哀的气氛跃然显现,然而随着音乐的发展,也越来越有气势越有信心,直到最后以冲破云霄的《哈里路亚》大合唱结束,象征着耶稣复活了,战胜了死亡,获得了天上地下一切的权柄。第三部分很有宗教的庄严感,是向着天国的音乐,直到最后大合唱《大哉圣羔羊曾被杀》和《阿们颂》中结束全曲。 无论你是一位怎样的音乐爱好者,《弥赛亚》都是你不可不听的作品。在亨德尔的年代,《弥赛亚》每年复活节上演,演出收入全部捐赠。为了保证收入,英皇规定《弥赛亚》只能在每年指定的之后有亨德尔指挥少数场。亨德尔去世后,人们开始尝试用大乐队大合唱团演奏《弥赛亚》,以达到惊人的气势。于是就出现了百人、千人合唱的壮观场面。《弥赛亚》的这种演出趋势,也代表了浪漫主义时期演奏巴洛克作品的风格。但是如金。随着古乐运动的发展,人们又开始挖掘《弥赛亚》原始的面貌,各种各样的古乐版本不断出现(因为《弥赛亚》有些不同的版本)。另外莫扎特还改变了弥赛亚的德语版本,英国人古森斯改编了重新配器的版本,而比彻姆的改编般的录音是著名的。 亨德尔的其他清唱剧都是有剧情的,唱词都是英文。不过都没有超越《弥赛亚》的成就。 最后是关于《弥赛亚》的各种资料,非常的多,如下: 1、韩德尔小传 2、亨德尔小传 3、巴赫和亨德尔 4、亨德尔的复活,德国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作品,讲述亨德尔创作《弥赛亚》的故事,非常感人,强烈推荐! 5、弥赛亚介绍 6、亨德尔和《弥赛亚》 7、神剧「弥赛亚」与韩德尔的心灵世界 8、弥赛亚的歌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