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音乐
我们将早期音乐,主要是将巴洛克以前的音乐。文艺复兴后,音乐有很大的发展,到巴洛克时期以后,音乐已经相当繁荣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到现在还经常演奏,因此人们对巴洛克还是相当熟悉的,而把巴洛克以前称为“早期”。 早期音乐距离现在确实年代久远,难以描述其真实的面貌了。从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渊源来看,犹太人很早就用音乐来赞美神,而早期基督教音乐应该和犹太教音乐一脉相承。只是经过了两千年的发展,犹太教音乐基本还停留在原来的直接歌唱的水平,而基督教音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印证了“综述”里面说的)。 基督教经历过两次重大的变革,依次是公元4世纪的时候,基督教分裂为以罗马为中心的“罗马公教”(即天主教)和以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为中心的正教(即东正教)。天主教的音乐中心是罗马,教会多次统一编撰歌曲集等音乐作品。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改革并统一教会仪式,精选编撰了《唱经歌本》,确定为天主教的统一歌曲,后世称为格里高利圣咏。这些歌曲都是没有伴奏的,作曲手段也比较单一,没有对位,没有多个省部,因此也被称为“平咏”或者“素歌”。现代人听格里高利圣咏可能会觉得太单调不习惯,但是从艺术上说,格里高利圣咏的成就相当高;而从“群众基础”上说,格里高利圣咏的流传非常广泛, 以至后世许多作曲家都曾经引用改变格里高利圣咏的旋律,包括莫扎特、李斯特、伯了兹、圣桑、拉赫曼尼诺夫等等。 而到了公元九世纪,天主教音乐有了一个突破,就是出现了多声部的声乐作品。虽然还是没有乐器伴奏,但是多声部的出现就导致了立体的音响(就好像我们两个喇叭就可以创造立体的音效),象征着天国的音响。这个时期的音乐现在也有不少被挖掘出来,和格利高力圣咏的风格类似,清淡高雅。 与此同时,东正教的音乐也有发展,但是我们现在比较少这方面的资料。我们只能听到一些更后来的东正教音乐,比如拉赫马尼诺夫的《通宵祷告》等等。 到了公元十六世纪,欧洲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起来反抗腐败的天主教会,并且对天主教信仰上的一些错误之处作了改正,建立起一个廉洁的教会(新教·路德宗)。后来各地都出现了改教运动,这些教会现在统称为基督教新教。在我国,基督教专门指基督教新教,而天主教指罗马公教,东正教指正教。马丁路德的改教,对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今日德奥艺术的繁荣,和宗教改革在德国发源分不开!马丁路德认为拉丁文圣经和格利高力圣咏(拉丁文),不适合德国的民众理解(天主教的主要错误之一就是不愿意让信徒看懂圣经),因此翻译了德语圣经,编写了新的诗歌《新教众赞歌》。马丁路德音乐造诣很高,自己就会作曲(改编创作了不少歌曲,比如很著名的《坚固保障歌》(《赞美诗(新编)》第327首,巴赫的康塔塔BMV80《主你是我的坚固保障》就是根据此作),而且要求信徒们每个星期要到教堂去唱歌,使得民众都直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因此,德国奥地利人现在人人都有很到的音乐素质,随口哼来都是名家名(乐)句,令人叹服! 后来的主要作曲家,著名的有许茨等。许茨的年代大约是宗教改革后100年,巴赫的100年前,已经由简单的乐队伴奏。许茨创作了清唱剧《圣诞故事》和《临终七言》和四首受难曲(分别根据四部福音书写作)。“许茨受难曲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本省有多么伟大,同时代的观众大多漫上就忘记了这些作品,其伟大在于创造了一种后是可以模仿与借鉴的模式,100多年之后,莱比锡的一位合唱指导认真研究了许茨的手抄本之后,创作了3部同名的不朽受难曲,此人便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许茨的探索与理想到此事才有了欣然相会的人!仿佛命中注定,巴赫的创作同样被他的同时代人所遗忘,又过了100年,门德尔松出现了!看!这又是一个欣然相会者!历史好像是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总是在乐此不疲的开着玩笑!” 早期音乐的故事就先讲到这里,在后来,就是现代古典音乐的开端:不朽的巴洛克时期! 唱片中的Lassus(拉絮斯,也作Lasso,拉索),是16世纪尼德兰(今荷兰)乐派的重要作曲家。夏庞利埃(Charpentier)是17世纪法国最有名的作曲家。他的Te Deum(感恩赞)的第一段旋律非常有名,被欧洲国际电视网用作片头音乐,每年央视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时候,都会听到这个片头。
《欧洲歌唱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爱乐)古典音乐欣赏进阶曲目--文艺复兴以前》 《M-A.夏庞蒂埃的圣诞清唱剧和弥撒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