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州团契 ╋

 找回密码
 注册 | 加入团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宗教声乐综述

2011-5-8 11:02| 发布者: Q蛋| 查看: 14651| 评论: 0|来自: 古典之门

摘要: 索 引 综述 基督教缔造古典音乐 早期音乐、附参考资料 不朽的巴洛克时期 亨德尔和《弥赛亚》 《弥赛亚》版本介绍 巴赫 巴洛克以后(古典时期) 海顿 莫扎特 贝多芬 浪漫主义时期 舒伯特 舒曼 勃拉姆斯 ...

 

综述 基督教缔造古典音乐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在音乐方面,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色,创造出不少动人心肠的优美旋律,古往今来打动了无数人。相信有不少朋友喜欢中国民乐,中国民乐的独特的优雅风格和气质享誉中外。同样的,其他国家民族也有类似的民族音乐。但是,从几百年前发源于欧洲的古典音乐,无意达到了音乐发展的最高峰,以其精美、精致、精准、精细等特点,令无数爱乐者为止疯狂!古典音乐不仅仅有优美的旋律,是一门艺术,更有立体的完备的结构,完美无懈可击的对味,更是一门科学。为什么从古到今,世界各地的音乐都从人声的歌唱发源,却单单在欧洲的大地上发展到最辉煌的形势?欧洲的音乐如何一步一步走来,宗教音乐在这其中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国内听众往往接触更多的是古典音乐中的器乐作品,声乐往往集中在歌剧、艺术歌曲等领域,对宗教声乐接触较少。其实,在西方人们接触最多的却是宗教声乐,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宗教声乐。在天主教国家,人们做弥撒的时候要唱弥撒,送别死者要唱安魂曲;在新教国家,教堂每周的礼拜都有音乐相伴(如众赞歌和康塔塔),节日更是如此。实际上,基督教从诞生开始,就和音乐密切相关,并且一步一步推动宗教音乐不断发展,带动其它音乐一同前进。在世界的无论哪个角落,只要有基督教会,就有歌声来敬拜赞美神。在中国教会,虽然条件不好,往往没有自己的乐队,也没有很好的唱诗班,但是信众们用口用心来歌唱神;国内使用的《赞美诗(新编)》和其他新编诗歌,都非常动听,但是和西方的宗教声乐相比还是显得简单了。而教会也为不少音乐家提供了自己的成长的平台。有许多音乐家专职为教会工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老巴赫了;许多作曲家都曾在教堂唱诗班演唱,比如海顿和莫扎特都曾在奥地利的同一所教会唱诗班演唱。其实不少中国老一辈的歌唱家都在唱诗班呆过,比如李光曦等。宗教音乐是如此深入人们的生活,以至于以前在bh2000.net上看改变我生活的音乐”,Dietrich Fischer-Dieskau Kurt Masur 甚至是谭盾都选择了宗教音乐。

  确认了宗教音乐的地位,我们再来谈宗教音乐的发展。宗教音乐最初也是主调音乐,也就是只有一个旋律在唱,只有和弦,没有对位,这就是我们现在听到的早期音乐,比如格里高利圣咏和一些中世纪的作品,甚至没有伴奏,很清淡,有些人也会觉得单调。后来慢慢出现了伴奏和复调音乐,也就是不止一个声部在唱。这样一下子音乐变成立体的了!就如同录音单声道到立体声一样,这是一个飞跃。多声部为音乐带来了引人入胜的效果,音乐变得丰满了,有了立体的效果。天国的光明、和谐,在多声部音乐总得到了形象化的体现。在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达到顶峰,巴赫是复调音乐之王(最有名的例子:赋格的艺术)。巴洛克以后,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整体;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的音乐,都停留在主调的阶段,甚至连和弦都没有!我们借助《爱乐》杂志采访丁方先生的一段话来在阐述一下这个问题:我认为西方音乐是宗教信仰的产物。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对音乐、建筑、数学、视觉艺术的关系的论述, 直到现在我仍印象很深。比如说,他说中国人很聪明,在音乐方面很早就在世界上领先,但却始终停留在二度平面的层面上,没有纵深的维度,而纵深感在斯宾格勒的语境中就是宗教感的直接起源。因为中国人的灵魂没有纵向深度的要求,所以,在唐太宗时期,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管弦乐队,甚至做到了把音分成64个音节那样细致的程度,但竟然仍未出现和弦!因为和弦是立体的,它一定产生于有宗教感的民族,相应在建筑上的对应便是基督教主堂的高顶穹窿,那种呼之欲出的提升感觉,强烈昭示着地上人与天上神灵的对应。而中国的建筑精神没有宗教感,它是一种平面的延展,斯氏将其形象地称之为"天花板精神"。就如同苏州园林那样,小桥、流水、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左顾右盼、流连忘返中一直到达生命的终点。另外一点书中论述得尤其精彩:无论是器乐还是声乐的演变史,与其说是一种技术的变化,倒不如说是某种灵魂要求的反映。一般世界各民族在两三千年前大都有了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均属于二度平面,唯独西方的器乐、声乐引入了空间函数的观念,进入了三维领域。这正是信仰灵魂对无限空间、对神圣存在追求的标识。表面看来音乐和数学两大领域无关,实际却有着隐秘的精神性联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神州团契 ╋(始于2006)

GMT+8, 2025-7-10 05:41 , Processed in 0.04885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