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在印刷术之前,手抄乐谱和书籍已很普遍,但在古腾堡发明印刷术之后,的确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乐谱,然而一般大众仍尚未有此机会。在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变得愈来愈独立于文字之外;乐器广泛的被使用,世俗音乐日渐成形,国家音乐风格于焉诞生。在这段时期,音乐和教会不再彼此依附,不过音乐的系统已奠基在教会之中。同时间的许多编曲,例如帕莱斯特里纳(Palestrina)的作品,亦都是以基督教为其主题。 宗教改革使更多的音乐进入教会。马丁路德喜欢歌曲和音乐,他会作曲和弹古琵琶(吉他的前身),他要会众都能参与在教会的音乐事奉中。德国的赞美诗歌变得非常重要;马丁路德自己也写了一些曲子,最著名的是「千古保障」(A Mighty Fortress Is Our God)。 他甚至把一些世俗歌曲带进教会,自己再配上神圣的歌词。例如,哈斯勒(Hans Leo Hassler)的一首情歌被改写成圣歌「噢,圣额今受伤」(O Sacred Head Now Wounded)。从宗教改革时期留传下来的音乐数量很可观,马丁路德为会众作曲,以使他们容易吟唱;他利用赞美诗和圣诗来教导会众––因为当时有许多人是不识字的,看不懂有关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巴哈(1685–1750)和韩德尔(1685–1759)是最顶尖的代表。他们两位都是基督徒,其伟大作品都是为了荣耀耶稣基督。韩德尔用圣乐向万民传福音,最著名的是「弥赛亚」(写于 1741 年,首次演出在 1742 年);韩德尔写这首曲子只花了 25 天,他觉得自己是在圣灵的带领之下创作出来的。下文会再多谈巴哈。在巴洛克时期,大调小调的系统经过千锤百炼,已成为西方昔乐的基石,巴哈的曲子「平均率键盘乐曲集」(Well Tempered Clavier)是最重要的代表。 神父韦瓦第(大约是 1680–1741)是意大利的巴洛克大师。韦瓦第人称「红神父」(因他头发是红色的),由于严重气踹而离开神职;以后便全心投入音乐,既是指挥,又兼作曲,还当教师,对当代的影响非常之大。他为弦乐团所写的作品具有革命性,协奏曲搭配独奏或独唱正是其重要贡献。韦瓦第清晰的形式、节奏、逻辑、音乐理念等,均很直接地对巴哈有所影响;巴哈将韦瓦第的协奏曲改写以不同的乐器演奏。经由协奏曲,他的风格在后来的几世纪十分流行。 巴哈的伟大贡献 许多音乐评论家认为巴哈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音乐家;他的才华无人可超越。巴哈有廿三个孩子,不但如此,他还是另一类的父亲––现代音乐之父,也就是过去几个世纪的现代音乐之父。有一位评论家说,凡巴哈所接触过的音乐,形式都会有所改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每一种音乐形式经过他的手就能变得完美无缺。巴哈首创「赋格曲」––于是就出现了「对位」音乐––成为今日所谓之「古典音乐」的根基;以此为基础,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甚至于交响乐曲都得以因此发展。巴哈的教学笔记和小提琴手册成为音乐理论和实用的基本教材;他儿子之中的四个帮助他完成了这些著作。 毫无疑问,巴哈是位基督徒;他的生命在在显示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事实上,他是道地的路德会信徒;他死的时候,人们在他的图书馆内找到八十三本纯宗教书籍,其中包括马丁路德的全部著作以及其它德文宗教作品。巴哈相信基督教的基要真理;其实,在他的音乐和写作中可以看出他有一股欲望,想离开人世与基督同在––正如保罗所说,那种情境真是好得无比。他的清唱剧 140 号(Cantata#140)「昏睡者,起来」就是个例子,本书另一作者杰利纽康记得他在杜兰大学的教授曾告诉他,巴哈的每一个音符都是为要献上,成为耶稣基督的荣耀! 巴哈知道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基督徒。事实上,许多史学家都注意到,在巴哈的手稿里常发现不是音符的字眼,例如“S.D.G.”,意思就是「全然献给神的荣耀」;你也会看见“J.J.”的字母,意思是「耶稣,救我」。巴哈把许多书籍和合唱曲标且“I.N.J.”的字母,意思是「以耶稣之名」或是写上「献给至高的神」等字。这些拉丁字在他的手稿里处处可见。巴哈告诉他的学生,若没有把才华献给耶稣基督,绝不可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因为根据巴哈的说法,音乐就是一种敬拜行为。 由于巴哈的影响力实在太普遍了,所以贝多芬仔细地深入研究他的所有作品,并深受其影响。此外,海顿、孟德尔颂、莫扎特、萧邦、华格纳、布拉姆斯以及其它许多音乐家都受巴哈的影响甚大,巴哈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高峰,也为日后的音乐奠定了基础。他是第一位用五根手指弹键盘乐器的人;在他之前的人只用三根手指呢,你能想象吗?巴哈把姆指和小指头也加以运用,效果竟然这么好呢! 不仅如此,巴哈还发明了所谓的「平均律」音阶,不管你从钢琴或风琴的任何一个键(即任何一个音)都可以开始一个音阶,这在过去是不可能做到的。有一位评论家说,「巴哈对音乐的贡献就好比莎士比亚对文学的贡献一样,他们都是最伟大的。」有趣的是,他们两人都是基督徒。 尽管巴哈的影响力很大,但是他本人所做的曲子竟有一世纪之久没有人弹奏。一直到另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孟德尔颂(1809–1847)于 1829 年在柏林演奏巴哈的「圣马太受难曲」,他的音乐才开始再度流行全世界。 巴哈之后的西方音乐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只有一小部份大师是基督徒;大部份的大师则非基督徒。不过这并不影响整个音乐历史,因为西方音乐的奠基和随后的发展都是基督教会的贡献;是教会使我们今日得以拥有如此多的古典音乐宝藏––包含简单的歌曲和复杂的交响乐曲都有,这些均以教会音乐的音阶和音乐规则为基础。 到了二十世纪,调性系统开始局部打破,为 12 音阶体系所取代。史特拉汶斯基、荀白克(Schonberg)、巴尔托克(Bartok)等人创造新的音乐,而基督教音乐的千年历史也告一段落。主观而言,史特拉汶斯基的一些音乐听了会让人胃疼,而另外两人的音乐则像是到牙医诊所走了一趟。这些新音乐很多是以异教和原始的节奏以及无音调理论为基础。这些改变摆脱了教会音乐的基础,一般门外汉根本听不懂。一些吵杂的摇滚乐中有些反映出这种曲调,但是大部份的流行音乐(风行的、乡村的、现代的)则不然。这些无调曲子最常出现于二十世纪的一些所谓「古典音乐」流派里。音乐的转变是缓慢的,有时甚至要历经几个世纪;然而耶稣基督的教会已经给了世界一个丰盛的音乐遗产。 如果没有耶稣,我们所听到的音乐必是全然不同的。如果祂没有诞生,我们今天的音乐可能会类似中东或远东的音乐,根本不可能发展出清唱剧、协奏曲和交响乐。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神州团契 ╋(始于2006)
GMT+8, 2025-7-24 09:43 , Processed in 0.05359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