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州团契 ╋

 找回密码
 注册 | 加入团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创世记和地质学研究发现(六)大洪水模式

2010-5-11 22:3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140| 评论: 0

摘要: VI、大洪水模式 一、大洪水在地质柱状剖面年代表中的位置   对于地质学和创世记的信息相结合的努力,人们必须注意到目前地质学思想中两大领域的变迁──即板块构造论和地质大灾难论。这两个理论对大洪水模式具有特 ...
VI、大洪水模式     
一、大洪水在地质柱状剖面年代表中的位置     
  对于地质学和创世记的信息相结合的努力,人们必须注意到目前地质学思想中两大领域的变迁──即板块构造论和地质大灾难论。这两个理论对大洪水模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使用现有的观点时一定要十分谨慎。     
  测量表明现今的沉积是非常缓慢的,然而在地壳中已发现的沉积岩的厚度却是极其巨大的。这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使这些沉积岩以现有的速度累积。大量的研究(埃基尔,1976年著,第14页)使许多调研者得出结论认为沉积岩是在三百万至十五亿年的时间内形成的。这些估算的平均值只是现今认为的地球年龄的百分之五。然而这些估算值比圣经年代所允许的几千年要漫长得多。为了解决这一明显的冲突,创造论者们假定绝大多数地质柱状剖面中的沉积岩都是在大洪水时沉积形成的。在现在观察的基础上,大洪水急速的沉积速率是可以想象的。为了调解沉积的普通速率和圣经年代之间的差异,人们必须将绝大多数地质柱状剖面归结于大洪水。     
  有些创造论者和有神进化论者曾建议大洪水可能是在更新世或更近代的时间。人们必须首先假定在创世之初(含有一些化石的较低岩层)至大洪水之间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作出此种假设。《创世记》所给予的描述并不支持这种观点。而且在地质柱状剖面上端附近,人们无法在任何地方指出哪里有一个将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创7:19)的全球性的洪水。有些人假定有一个区域性的洪水。但一个区域性的洪水同样不符合《创世记》所给予的描述。而且这使得为保存陆地动物免于一个区域性的洪水而建造的巨大方舟显得不可思议。     
  地质柱状剖面在不同的层面中显示着不同种类的生物(见本文IV. 五)。进化论者觉得这正体现出一个进化的过程。但是,相应产生的过度形体却毫无踪影,而且似乎宏观进化从来就未发生过(见前章)。创造论者将地质柱状剖面在各层面中生物的差异归咎于大洪水(见本文VI. 三)。如果人们给地质柱状剖面设定很长的时间,那么人们就需要在不同的时期(岩层)对待不同的生物种类。这就需要进化或累进创造──在不同的时期发生的一系列的创造(拉姆,1956年著,第226页)。累进创造论既不与创世记相符,也不与上帝在第四条诫命更直接的话语相符:“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出20:11)。如果人们相信一位诸如圣经所描绘的,诚实的、忠实的和公义的创造主的话,就绝不会暗示说他在给我们十条诫命时欺骗了我们。人们可以假定某种通过一系列创造来创造生命的上帝,或是某种通过一些经历了漫长年代的进化过程来创造生命的上帝。然而这似乎完全不符合圣经中所描述的真实上帝的品格(赛45:19;多1:2)。     
二、模式     
  很少有人将地质学的新信息与圣经的启示相结合形成一个全面的大洪水模式。当然人们应当谨慎,因为有些数据只是临时性的。但是我们同时也拥有大量的较客观的数据。这些数据应当被任何试图将圣经启示和科学信息结合在一起的人所参考使用。人们期望着此结合将会早日出现。目前人们只能做一些临时性的建议。     
  1、大陆陷落模式。此模式总体上讲很简单。此模式认为在大洪水以前各大陆底部铺垫着花岗岩,和现在相同(见本文V. 一)。花岗岩地底的平均厚度比现在的小,这使得过去的山比现在的要低。花岗岩的分布更为广泛,这使得当时的海洋比现在的要小。有的海在不同的高度,正如现在地球上所有的一样(如黑海和大盐湖)。这些海当中,有些坐落于花岗岩底的大陆上,而最低、最辽阔的海的底部是由玄武岩组成的,这和现今的海洋是一样的(图2和3)。当时有相当大量的水隐藏在地下(见本文III)。运用板块构造论的基本观念──地球较深层的软流圈的运动,人们就可以接受一个全球大洪水的观念。由上帝的介入所引起,此软流圈从大陆下面逐渐转移到海洋下面,导致大陆收缩与海洋的升高。当海底达到一个高于大陆的高度时,海洋沉积岩将被转移到一个大陆的较低的收缩部分。这与怀爱伦的言辞相吻合:“上帝散播在海底的黏土、石灰和贝壳被举起,扔到四处”(怀爱伦,1886年著)。大洪水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见本文III),而且当水上升时,洪水逐渐毁坏了大洪水前的地貌,如此在沉淀物中产生了一定的秩序。水来源于大洪水前的海洋、地球内部(大渊的泉源,创7:11)以及雨水(可能部分由火山提供)。水蒸气是火山气体的主要组成成分。由于在整个地质柱状剖面中都有火成活动和造山运动的证据,火山活动、火成岩的侵入和局部地区相对的升高,一定发生在整个大洪水过程中。泥石流在当时会很寻常。     


  当整个地球都被水所覆盖以后,上述过程的反演被上帝的作为所引发。较轻的大陆将会升高,而海将下沉,各自还原到其后来正常的高度。这将会在大洪水的后半段发生。大风会帮助风干某些沉积岩,甚至导致某些山顶的切除(怀爱伦,1890年著,第108页)。根据板块构造模式,在大洪水的后半段这一时期中,软流圈与岩石圈的转换将以一个较急速的速率形成现今的海床和大陆模式(见本文V. 一)。但是,这样形成的大陆会较小,含有较厚的花岗岩底用以支撑较重的沉积岩和较显著的地势(怀爱伦,1947年著,第20页)。地壳中的变化将会在挪亚离开方舟后很长的时间中继续下去,逐渐减少至现今的水平。大气层中大量的火山灰可以挡住一部分来自太阳的辐射能而导致地球降温(布鲁克斯,1949年著,第208页)。这一降温现象可以导致广泛的冰川作用的形成,特别是在极地。     
  这一临时性的模式应被视为进一步研究的框架。     
  2、大陆和海洋翻转模式。此模式认为在大洪水时,地势较高的地壳部分被冲刷到大洪水前的海洋中。这些海洋被假定要比现在的小。当较高的地区被雨水和大洪水的洪水所侵蚀,均衡说的调节(随载重量的变化而产生的地壳的纵向运动)将会使原先较高的地区提升得更高,促成进一步的侵蚀,同时在大洪水前的海洋中累积的沉积物越来越厚。最终大洪水前的大陆被全部侵蚀而海洋海底变厚的沉积物产生变质现象(见本文IV. 二)。这些地区(海洋)的沉积物的底层部分被吸收变成地球内部柔软的岩浆,这会使剩余部分变得较轻。均衡说的调节将使它们提升并形成现今的大陆。其结果将是大洪水前的海洋与陆地的颠倒。大量的火山活动与这些事件相关联,导致现在在地壳沉积岩层中和其上发现的一些极其普遍的玄武岩流。这些新大陆的漂移将会产生现今的大陆分布和海床结构的模式。但是,这种漂移和均衡说的调节应当是在比现今绝大多数地质学家所想象的速率快得多的速度进行的。     
  大陆陷落模式(见本文VI. 二、1)的许多细节,如火山作用、冰川作用、泥石流等,都可以适用于翻转模式中。翻转模式所提出的大洪水前大陆的完全毁灭似乎与怀爱伦的建议不相符。怀爱伦认为大陆的有些部分所受的影响不象其他山脉那样严重,而那些受害严重的山脉变得破裂和不规则并非被毁灭;平原(不是海洋)变成了高山(怀爱伦,1890年著,第108页)。     
  3、其它模式。在十九世纪末,有人建议地球在冷却时收缩,造成褶皱的山脉。此过程就象风干的苹果的收缩。此观点在地质学中曾获得了正统的地位,但现已不再流行了。此模式对于大洪水模式具有一些有趣的可能性的解释,特别是有关由于地球收缩使地壳变厚所导致的褶皱山脉的起源以及大陆的提升。     
  一个更大胆的假想──地球膨胀说,自板块构造学说诞生以来得到了人们额外的关注。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的地质学家们都弃绝此观点,在科学著作中一直有一些学者支持此观点(凯利,1975年著;施特沃特,1976年著)。没有人知道未来的科学探索会对此观念有什么样的启示,倘若存在的话,地球会膨胀到何种程度。此观念对创造论学者们确实有一些有意义的内容,并且这也是一种不可武断地排除在外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将其归咎于创造周的第三天(创1:9, 10)或是大洪水的结束导致大陆的分裂并形成我们现有的海洋。     
  这些观点都只是推测,但它们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可能性的解释。它们没有被人们普遍接受,但是大陆漂移的观点在几年前还被人们认为是不正确的。     
  4、结论。很显然,不是所有上述列举的模式都有可能是正确的,但它们可能是相互联系的。当人们考虑位于花岗岩地壳上的大洪水前海洋发生了什么变化时,大陆陷落模式中就含有翻转模式的成分。适当程度的地球膨胀和收缩可能在任何一个模式中存在。在实际事件中,可能含有这里谈到的每个模式的一些部分,以及其他尚未提出的模式。真理往往并不象我们有限的智能所容易编造的那样简单。     
三、化石顺序与大洪水     
  正如人们在地质柱状剖面中注意到所发现的各种生物种类,很显然的,通常被认为是最复杂的生命形体并不在较低的底层中出现。化石在沉积岩中的一般分布模式被许多创造论学家以一个被大洪水所淹没的自然的、生态的顺序为根据来解释。人们假定在大洪水以前,动植物的分布象现在一样分散在各处不同的地区。这在高山地带极其明显,在海拔较低地区的动植物与同地带较高处的动植物有着巨大的差异。     




  当考虑大洪水是怎样导致在化石记录中所发现的顺序时,人们必须区分我们所熟悉的区域性小洪水和在《创世记》中所描述的不太熟悉的全球事件。我们通常想象一个洪水将沉积岩从较高的地区冲刷到一个较低的地方,并且使之混合成一个杂乱的样式。在全球规模的洪水中,此模式就不会是那么杂乱了。当洪水逐渐上升毁灭各样的大洪水前地貌以及其中的独特的生物时,一个顺序就会产生。人们可以想象在如此大的灾难中巨大的波浪。怀爱伦提到方舟在波浪中被抛来抛去(怀爱伦,1890年著,第100页),并且向不同的方向移来移去(同上,第99页)。一个三米(10英尺)高的浪可以产生每平方厘米七十克(每平方英寸30磅)的压力。泥石流(见本文V. 二)通常会将沉积物携带到地势较低的地方,一层层有秩序的重叠在一起,就象人们在地壳诸多的沉积岩序列中所观察到的一样。按此顺序排列的化石顺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被逐渐上升的洪水所毁的地貌被侵蚀的顺序。此观点被称为生态成带学说,是由H·W·克拉克提出的。图4,取自他本人出版的书中(克拉克,1946年著),表现了一种设想的大洪水前地貌。如果这种地貌被上述的大洪水所毁灭,人们就可以取得我们现在在化石记录中所发现的顺序。地质柱状剖面中的证据,对于有些人来说表现了一个累进的进化顺序,而对于另一些人则同样充分地标志着在大洪水前地球表面上不同的海拔所特有的不同种类的生物。这有点象现今的状况,比如我们在海底找不到老鹰和乌鸦。     
  有时人们有一种将生态成带模式过于简化的趋势,将现今的生态分布与洪水前的相提并论,这是绝对不可的。因为化石记录不容许我们这样做。比如说,我们现有的海洋生物几乎全部生活在海平面以下。当我们观看化石顺序时,我们在石炭纪发现大量的陆地植物,通常与任何现在生存的植物都不一样。再往上在二叠纪中,我们在这些陆地植物的上面发现大量的海洋生物,通常与以下个层的都不一样。这种排列顺序在中生代中再次出现。在现今的地球上人们找不到类似的排列顺序。如果我们假定海洋在大洪水以前处于不同的高度(图3和4),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大洪水前生态分布来解释此排列顺序了。另一个选择是假定有些生态学上独特的地区在被上升的洪水毁灭之前提升并且/或者陷落。     
  在地质柱状剖面不同层次中,化石独特性的程度以及这些化石种类中有些化石的广泛分布,使得生态成带模式成为以大洪水模式为前提的化石顺序的最佳解释。此模式同样解释了索引化石的存在。其他被用来解释化石顺序的因素包括重力排序特性(密度较大的生物在大洪水中陷得较深)、运动特性(运动能力较强的生物在大洪水中逃到最高的层次)、漂浮特性等。毫无疑问,这些因素在大洪水中在有限的范围内是十分重要的。但任何一个因素都很难解释所发现的整个化石顺序。或许原始的生态分布、排序、运动和漂浮都在大洪水时发挥了作用。     

  生态成带模式提出了一个与现今截然不同的大洪水前生态系统,认定大洪水会对地球生态造成极大的改变。古生物学的数据显示了一个与现今截然不同的过去。比如,过去的温度可以通过寒带或热带生物化石的存在来估计。地球的热带地区在过去似乎要广泛得多(门泽斯等,1973年著,第350页)。布鲁克斯(1949年著,第204页)估计从寒武纪到第三纪中新世,在北纬40至90度之间的现代大陆地区的古代气温比现在平均要高7°C(13°F)。很显然,过去是过去的钥匙!     
  正如本文VI. 一中所述,创造论学者们通常将地质柱状剖面中含有化石(显生时代)的那部分基本上都包括在大洪水之中。如果人们能够在地质柱状剖面中指出大洪水是从哪里开始到那里结束的话,那将是最好不过的了。然而对于一个象大洪水这样复杂的事件,如此简单的答案是不现实的。在世界的某一个地区,大洪水最后的沉积物可能是侏罗纪时期的,其上再没有沉积物了;但在其他地方这可能是在第三纪中新世。第三纪中新世可能表现了洪水的一个最大限度,因为在地质柱状剖面中此处出现了巨大的气候和化石的变化。大洪水的起始也是很难确定的,因为在大洪水以前就可能会有一些化石现象出现。如果当时有珊瑚礁的话,情况一定是这样的。这些结构主要是由化石组成的。在大洪水时,它们会被打碎、移动和重新堆积,形成再制的化石。在许多地方,寒武纪可能是大洪水活动的起始点,而在其他地方,其起始点可能会更高或更低。     
  据报告,有些稀有的蠕虫和水母化石在前寒武纪的最上端被发现。这些化石可以代表大洪水前或大洪水时的沉积物。寒武纪与前寒武纪之间的界限是很难确定的(库维与格莱斯纳,1975年著;斯坦利,1976年著)。前寒武纪化石十分稀少并且包括许多识别不确定的或被弃绝的化石(如克劳德,1973年著;克诺尔与巴尔古恩,1975年著)。被认为是由藓类植物形成的结构──基质物在某些前寒武纪岩层中十分丰富。有些在前寒武纪岩层相当深的地方被发现(梅逊与范·布鲁恩,1977年著)。如果这些最终被证实是过去生命的真正证据的话,它们将代表大洪水前的沉积物,或者人们需要(至少在这些地方)将大洪水的起始点挪到一个比大多数创造论学者们所习惯认为的古生代底部还要低得多的地方。     
四、创世记大洪水的证据     
  由于圣经中所描绘的大洪水是一个奇特的事件,人们很难想象出来。我们不能只因为同样的说法可以对从未发生过的事件而言,便否定大洪水的发生。一个合理的调查系统应当允许特殊事件的发生。虽然我们不可能获得大洪水的直接证据,但如此巨大的一个重大灾难应当留有支持其发生的丰富的间接证据。     
  1、海洋沉积岩的分布。覆盖地球的沉积岩层的一个独特的特征是在大陆上的沉积岩的平均厚度约是海底岩层(1.5公里)的五倍。有些本来是被河流等携带到海洋的沉积岩可能被一个将岩石圈吸入地幔的削减过程所吸收成为地幔(见本文V. 一)。有多少沉积岩会被吸入地幔是一个只能猜测的问题。大陆上三分之一的岩层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因此这些岩层发源于海洋。这是关于全球性大洪水的一个更大的问题。这一事实恰恰与怀爱伦所给予的海洋岩层提升的思想相吻合(见本文III)。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建议认为目前海洋的岩层非常稀少,因为这些岩层只是从大洪水末期才开始累积起来的;大陆上的海洋岩层代表大洪水前在海洋里的物质。不相信象大洪水这样一个全球性大灾难的地质学家们,通常将在大陆上大量的海洋沉积物的存在解释为,当大陆在漫长的时间里位于海平面以下时,大陆的大部分区域累积了海洋沉积物(如布鲁克斯,1949年著,第206页;施罗斯与施彼德,1974年著)。这种观点并非从未遇到过挑战(维斯,1972年著)。认为过去的大陆较低的观念与上面提到过的第一种模式十分相似(见本文VI. 二、1)。在上述第一种模式中,大陆在大洪水时陷落。除此以外,海洋沉积物的数量之大与分布之广是人们所未曾预料到的,除非人们用创世记式的洪水来解释。     
  2、大陆上独特的土地沉淀物的广泛分布的特征。在大陆上,带有来源陆地化石的土地沉淀物广泛分布的独特特征,正是大陆上发生过一种没有现代类比的大灾难的证据。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三叠纪的含有化石木头的胫尾骨(shinarump)混合体。这是在美国西南部发现的秦勒(Chinle)构造的一种。此混合体有时延伸入粗糙的砂岩中。其厚度通常小于30米(100英尺),但遍及近二十五万平方公里(十万平方英里;格利高利,1950年著)。人们认为需要有一种比现有的力量大得多的力量来形成如此广泛分布的连续性粗糙沉积层。象某些人所声称的区域性的沉积活动不可能形成如此的连续性。其他构造的基础混合体体现出了相同的证据。     
  许多广泛分布的、连续的地质构造与其独特的特性,标志着一个象全球大洪水那样大范围的广泛的沉积。比如,美国西部从堪萨斯洲到犹他洲,从加拿大到新墨西哥洲的色彩斑斓、含有恐龙的侏罗纪摩利逊构造(辛泽,1973年著),然而其平均厚度仅为150米(500英尺)。这些不胜枚举的、分布广泛的构造体现了沉积的水平连续性,其规模之大是难以被人想象的。许多地质学家将此解释为区域沉积特征的组合。这同样是令人极其难以想象的,局部的沉积现象竟能产生出如此薄而广的连续的构造来。人们同样会问,在假定的沉积构造所需漫长的时间中区域性的活动怎能如此一致,这些数据与一个象创世记所描绘的大灾难式的洪水更加吻合。     
  3、化石记录中缩减了的地方性。现今的生物地方性(分布的地方化)要比化石记录中的大得多。换句话说,化石物种要比现存的物种在地球表面上分布得广泛得多。许多古生物学家们提到了这一区别(如舒尔,1969年著;巴尔古恩,1953年著;瓦伦廷与摩瑞斯,1972年著;瓦伦廷,1973年著)。一个全球性的大洪水可以导致化石记录中缩减了的地方性,当时会有一些生物的水平移动发生。另外,地球起初较为均衡的气候条件也会导致这一现象(怀爱伦,1890年著,第61页;1947年著,第46页)。在这两种情况中,这些数据都支持圣经所给予的模式。     
  4、泥石流。在本文V. 二中所提到的急速的水流沉积的泥石流岩的新概念与象创世记大洪水一样的大灾难极其吻合。只有时间会告诉我们,沉积岩中哪些部分最终将被认定为泥石流岩。泥石流岩往往十分复杂,不总是分层的,而且有时无法辨认。多特(1963年著)提到在加洲的温土拉盆地的某些沉积岩中约有不到一半的泥石流岩。在美国西北部从泥盆纪到始新世地层的某一部分中,他估计30%为分层的(泥石流岩),15%为石灰石,15%为火山岩,还有40%起源不明。     
  人们可以假定在大湖中和大陆被淹没部分产生了泥石流,然后允许漫长的间歇期。但是越来越多的大陆上的沉积岩被认定为,标志着象大洪水一样规模的水下活动,并且与现在大陆上的沉积模式截然不同的,泥石流岩。     
  5、层界间侵蚀特征的缺乏。层界在许多岩层中都可以找到。它们代表着地质记录中的时间间隔。这些间隔表现了时间的作用。这些长时期的间隔所带来的侵蚀应当是明显的,而且有时这些特征会在一个新的沉积循环中被埋藏保留下来。具有重要侵蚀特征的层界全然的空缺,表明沉积循环之间的间隙是十分短暂的,如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在地球表面上诸多的峡谷。这正好与大洪水模式所描绘的一样。虽然有少数化石峡谷的存在(如科亨,1976年著),但与其现存地表的大量存在相比,其在远古沉积岩中的普遍缺乏,支持沉积岩迅速沉积、只有极短时间的侵蚀的观点。     
  准平原的概念被某些地质学家用来解释层界中主要侵蚀特征的缺乏。准平原被视为是分布广泛的低地势地区的侵蚀地表。但产生准平原所需的独特的事件顺序(托恩布利,1969年著,第185-188页),使得许多学者对此观点提出疑义(如霍尔摩斯,1965年著,第575页;福斯特,1971年著,第65页)。如果准平原是化石记录的一个普遍特征的话,那么我们应当能够找到现代实例;而布伦姆(1969年著,第98页)却对现代准平原的存在表示怀疑。     
  显然,地质学记录中的层界特征似乎为大洪水模式所需的相对连续的沉积过程提供了证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神州团契 ╋(始于2006)

GMT+8, 2025-11-13 08:14 , Processed in 0.0563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