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特征
宗教复兴运动后获得信仰权利的黑奴来到教堂,学习欧洲白人基督教传统的赞美诗和圣歌,白人亲自教未接受过音乐训练的黑奴演唱、识谱、学习音乐理论。黑人凭借天生非凡的音乐才能、虔诚的宗教心灵和对欧洲新鲜曲调狂热的激情,把非洲特有的节奏和音调融于学来的欧洲赞美诗,创作出一种平稳、流畅、舒缓的音乐,发展为众所周知的音乐形式——灵歌,它是黑人奴隶的宗教音乐,是用英语演唱的民间赞美诗。 灵歌的题材丰富多彩,歌词形象生动,死亡和逃跑是灵歌反复提及的两个主题。一种类型的灵歌来自《圣经》故事,表达出黑奴向上帝倾诉苦难深重的奴隶生活,把摆脱奴役的愿望寄托于上帝,乞求死后升入天堂获得较好的生活。另一种类型的灵歌表达着他们逃脱奴隶制枷锁去北方获得自由的强烈愿望,这类歌曲采用黑人特有的语言:“啊,河那边的城市多美!啊,多美的城市!它就在酒葫芦下(Oh, what a beautiful city under the wine gourd )。”表面看是宗教内容——约旦河,实际上是指田纳西河,河那边就是北方,就是自由(废奴)州。 这些灵歌最初受到圣经和白人赞美诗的启发,歌词是宗教内容的祈祷文,但在歌曲的后面又经常转向与奴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因此兼具宗教和世俗的双重因素。 黑人灵歌大多是小群体即兴演唱,通常采用呼喊与应答的方式。早期灵歌运用大调或五声音阶,这类旋律一般是活泼欢快的,但灵歌总是表现忧愁的情绪,他们如何表达呢?黑人在演唱灵歌时擅长使用些微降低的三音、五音、七音和滑音的演唱法,就使歌曲具有了小调的性质。正如《美国奴隶歌曲集》的主编爱伦写到:黑人的歌声有一个无法模仿的特点。我们不止一次碰到这种情况:一位歌者的歌声及其细微变化,根本没有法子用谱子写在纸上表示出来。黑人灵歌的独特性也正体现于此。早期的灵歌是没有乐器伴奏的,钢琴、吉他、小手鼓、小号、长号等乐器是后来逐渐添加的。 黑人音乐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节奏,黑人天生良好的节奏感是我们熟知的。多数灵歌采用二拍子,最突出的节奏特点是切分音贯穿整首歌曲,强拍在二、四拍加强了节奏感,与白人的歌曲相比较,更加激动人心。到19世纪晚期,黑人灵歌的特征表现为欧洲赞美诗的曲调与非洲切分节奏相融合,特有的音调与和声创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音乐形式,音乐织体更加精细复杂,从单一旋律的歌曲发展为四个声部的灵歌。在小群体的表演中,领唱者也就是合唱队长演唱主歌,他一面演唱一面即兴创作歌词和曲调,其他的人唱副歌或叠句。乐谱只表明旋律的大致走向,他们随意地升高和降低某个音,任意使用切分节奏,听众以拍手、顿足表示节奏的方式积极参与到表演中,每次演唱都不完全相同,因此光靠记下的音符不能展现黑人音乐的全部特征,黑人音乐的某些独特性也是其他种族的人无法模仿的。